綜合管廊運維管理系統

1、智能運維系統

1.1 系統概述

在大城市中需要穩定的水、電供應,因此有完善管線管理數據庫與維護查詢系統就非常重要,而BIM技術與綜合管廊管理作業結合,以數字化整合式管理,輔助現場設備維護作業,供各權責單位在統一的BIM數字數據庫中讀取各種營運管理數據,使綜合管廊維護管理作業更趨完善。

綜合管廊管線數據種類繁多,故在建置數據庫及管理維護必須有一套制度化的管理規則及維護運作機制,使得主管單位日后在系統運作時有所依循,并考慮使用單位業務需求進行整體規劃,方俾便主管單位在執行業務及數據的管理上都能與國土信息系統互通而不抵觸,而達成數據共享共享的目標。

綜合管廊智能運維管理系統建置之目的,主要是用于綜合管廊日常營運管理維護工作,并建立系統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支出,提升綜合管廊設備之可靠度與營運維護效能,以達到延長綜合管廊設施設備之使用壽命之目標。

本系統之用戶分別為綜合管廊人員、各處綜合管廊現場維管人員,由于系統提供行政管理者、系統維護者、決策者讀取各自所數據,相對系統所要提供的功能也就不盡相同,所需的操作終端的硬件也不同,本系統包含桌面、Web及行動三部分,共同存取同一數據庫之數據。

整體計劃預計由收集資料建置綜合管廊BIM模型開始,先將既有數據數字化,考慮管線單位、管理單位與維護單位各層級應用,藉由信息平臺結合軟件開發,提供各所需的功能與權限,使BIM應用貫串管廊的全生命周期,預期效益如下:?

  • 建立3D數化綜合管廊數據庫
  • 提供各權責單位所需信息
  • 串連綜合管廊圖說與維護紀錄
  • 建立系統化管理流程與巡檢自動化
  • 整合現場監控系統于BIM-FM 系統平臺
  • 延長綜合管廊設施設備之使用壽命
  • 降低管理成本支出與提升設備之可靠度及維護效能

1.2 系統設計

本計劃將建置綜合管廊智能運維管理系統將以BIM設施管理平臺,輔助執行綜合管廊日常營運管理維護工作,藉由BIM數化實現圖文結合功能,配合定期更新數據庫,提升系統信賴度與使用率,進而實現降低管理成本支出與提升營運維護效能,達到延長綜合管廊設施設備使用壽命之目標。主要工作包括: 管理流程邏輯化與數字化、分析綜合管廊系統分層架構、制定綜合管廊BIM模型標準、清查所需管理數據項與內容、分析管理流程,以及應用端軟件模塊開發等。

一、?綜合管廊系統架構:

BIM設施管理平臺系統主要是由綜合管廊BIM設施管理系統服務器及數據庫服務器來提供整體服務—可提供BIM模型、文件、圖說及GIS數據存取的空間索引服務,以及因特網瀏覽查詢服務。

圖(略)

二、綜合管廊系統功能架構

圖(略)

  1. 綜合管廊進入申請操作系統,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管線單位及維護管理單位之使用,管線單位申請進入綜合管廊作業時,需上網填寫「管廊進入施工申請書」后送審,管理人員確認資料無誤后核準并核發同意函予管線單位,同時通知維護管理單位準許辦理進入綜合管廊作業,待施工完成后,管線單位上網填寫「施工完竣報告書」送審,待管理人員確認數據無誤后,同意備查并存入系統數據庫。
  2. 綜合管廊設備財產維護管理系統: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及維護管理單位之使用,系統需提供管理人員建立綜合管廊「設備財產基本數據」,維護管理單位進行「設備管理維護(內巡)及巡查作業(外巡)」,依巡查結果,系統需自行產出綜合管廊主體結構及設備維修申請及會勘單,經管理單位派員會勘確認同意后,維管人員方可辦理維修,待修復完成后,維管人員填寫設備修復完成單,并交由管理單位派員確認同意驗收后,將該設備維修紀錄存入系統數據庫。
  3. 管線單位管理系統: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管線單位及維護管理單位之使用,第一次申請之管線單位需透過管理人員申請賬號后,持該賬號進入管線單位管理系統填寫「管線單位基本數據」后,經管理人員同意后,方有權限進入「綜合管廊進入申請操作系統」辦理綜合管廊相關作業。

??????? 依規定管線單位應規定檢修管理,并定期巡檢作必要之安全措施,且擬訂年度定期巡檢計劃,送主管機關備查。故系統需提供「定期巡檢計劃數據」上傳功能,以利各管線單位上傳數據,并能于網站瀏覽其上傳內容。管線單位應依其管線之特性,訂定專業設置維護規范。故系統亦需提供「管線專業設置維護規范數據」上傳功能,以利各管線單位上傳數據,并能于網站瀏覽其上傳內容。

  1. 維護管理廠商管理系統: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及維護管理單位之使用,系統應提供各年度契約、查核紀錄、違約罰款紀錄、人員值勤/異動紀錄之瀏覽功能,另需依契約單價、違約罰款紀錄及維修紀錄等數據產出估驗計價報告。另為有效管理維管人員值勤狀況,系統需能提供實際人員值勤紀錄。
  2. 綜合管廊空間出租管理系統: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及管線單位之使用,系統應提供可供租用管廊空間之查詢及費用試算予有意愿申請之管線單位。
  3. 綜合管廊法規查詢: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管線單位及維護管理單位查詢/瀏覽相關法規內容之使用。

 

三、綜合管廊系統作業流程:

圖(略)

1.管線單位申請流程:

2.設備財產維護流程(維修):

3.設備財產維護流程(巡檢):

4.管理單位管理系統流程:

5.維護管理廠商管理系統流程:

6.綜合管廊空間出租管理系統流程:

7.綜合管廊法規查詢流程:

8.權限管理維護作業流程:

1.3 監控中心設計

監控中心包括綜合管廊監視系統中央控制設備及綜合管廊環境監測系統所需之區域數據收集站階層硬件、軟件供應、網絡傳輸階層設備等。

圖(略)

監控整合云系統可提供下列子系統功能,

  • 前端感測與控制系統
  • 可程序自動化控制器(PLCs)與傳輸系統
  • 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SCADA)
  • 大數據云端運算分析平臺

區域數據收集站負責各類現場數據收集

一、?監視系統主控制設備:

1.中央監視主控制設備包括計算機主機、電視墻、中控臺、應用軟件、儲存裝置及網絡通訊設備等。

  1. 影像監控建置

建置影像監控點之基本數據,規劃至少須有監控點及攝影機兩項,以提供系統查詢及影像監控點數據發布之使用。

(1)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

A.監控點資料

B.監控點編號

C.監控點名稱

D.監控點坐標

E.數據傳輸方式

(2)攝影機資料

A.監控點編號

B.攝影機編號

C.攝影機坐標

D.攝影機廠牌型號

E.攝影機聯機信息

F.攝影機實時影像照月文件(JPEG)路徑

  1. 影像監控管理

規劃影像監控數據提供、儲存、查詢及介接之方式。

(1)影像發布

A.影像格式:須提供Motion JPEG 或MPEG-4 或H.264 格式之影像數據。

B.影像發布: 所發布之影像數據須可透過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介接,并應提供下列組件或數據:

a.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之播放組件。

b.介接影像數據程序開發之API 或SDK 。

c.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程序開發之范例程序代碼。

(2)影像儲存

監控點影像之儲存,須具有JPEG 及Motion PEG 或MPEG-4 或H.264 格式之影像數據,以提供場館內或其他外單位系統歷史影像調閱或查詢之用。采PEG 格式儲存之影像系定時擷取一張照月,以檔案覆蓋之方式儲存于文件夾中;采Motion PEG 或MPEG-4 或H.264 格式儲存之串流影像數據,系為常態儲存,保留時間至少一個月,儲存原則如下說明:

A.以時間點切割:串流影像數據原則上采用時間點切割方式儲存,以利應用系統調閱歷史影像時查詢之使用。

B.以檔案量切割:若串流影像采用時間點切割方式儲存將造成檔案量過大,不便使用者查詢瀏覽時,可改采以檔案量切割方式儲存,并記錄該檔案影像之起始時間及終止時間。

C.影像數據紀錄:以數據庫之數據表記錄串流圖像文件案之儲存信息,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須配合實際需求增加:

a.監控點編號

b.攝影機編號

c.影像起始時問

d.影像終止時間

e.影像文件名

D.若串流影像數據無法以時間點切割或以檔案量切割者,需另提供可掛載于應用系統、網頁瀏覽器及行動裝置之查詢接口,并依影像數據紀錄規定,儲存串流圖像文件案信息,以利影像調閱及查詢功能之運用。

(3)影像查詢

目的系提供場館內或其他外單位系查詢各監控點之實時現場影像或調閱歷史影像,歷史影像之調閱區間以實際影像存量為準。影像查詢應提供之項目如下:

A.影像播放程序:若串流影像須以額外特殊軟件播放者,須另提供可掛載于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的播放程序,以利串流影像之在線調閱。

B.影像轉文件程序:若串流影像須以額外特殊軟件播放者,須另提供可掛載于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的轉文件程序,以利串流影像之下載儲存。

C.影像信息發布:以網絡服務方式,發布影像信息(xml ) ,內容應包含監控點編號、攝影機編號、影像起始時間、影像終止時間、影像文件名等項目,以利單位內或其他外單位之系統介接,提供用戶查詢、調閱及下載監控點之影像數據。

4.影像自動差異分析及事件訊息通報

透過監管監控點架設的攝影機監看現場狀況,結合影像判釋技術,分析比對攝影機拍攝內容,分析比對后發現疑似有異常事件發生時(例如:管制區域內有人員非法進入),自動傳送異常訊息至監控系統或監控中心,由監控系統或監控中心進行后續之通報或處理。

(1)影像自動差異分析

A.運用監控點之攝影機或監控系統或監控中心之系統進行影像偵測及分析。

B.若分析之結果符合所定義之事件類別,應儲存當次事件之影像數據單元格式如下說明:

a.事件發生時間點前后之影像照片:至少4 張,格式為圖片文件,如JPEG 、BMP 、PNG 或GIF 等格式。

b.事件發生時間點前后之連續影像:事件后持續數秒之影像,格式為JPEG 或Mofion JPEG 或MPEG-4 或H.264。若文件格式為MPEG-4 或H.264 者,須另提供可掛載于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的播放程序及可將影像格式轉換為Motion JEPG 之轉文件程序。

c.事件影像數據記錄:以數據庫之數據表記錄影像差異分析結果之信息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須配合實際需求增加:

c-1監控點編號

c-2攝影機編號

c-3異常事件編號

c-4異常事件時間

c-5異常事件檔案路徑

(2)事件訊息通報

以網絡服務方式,發布事件訊息通報信息(xml ) ,內容須包含監控點編號、攝影機編號、異常事件編號、異常事件時間、異常事件檔案路徑等項目,以利單位內或其他外單位之系統介接,提供事件訊息之通報及查詢等運用。

5.影像監控數據網絡服務(Web Service)發布

綜合「影像監控點基本數據建置」、「影像監控管理」、「影像自動差異分析及事件訊息通報」所述,影像監控數據之發布應包含有「影像監控點網絡服務發布」、「影像查詢之影像信息發布」及「事件訊息通報網絡服務發布」,以xml 之格式描述數據內容,茲說明如下:

(1)影像監控點網絡服務發布

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

A.監控點編號

B.監控點名稱

C.監控點坐標

D.攝影機編號

E.攝影機坐標

F.攝影機實時影像照月文件(JPEG )路徑

(2)影像查詢之影像信息發布

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

A.監控點編號

B.攝影機編號

C.影像起始時間

D.影像終止時間

E.影像文件名

(3)事件訊息通報網絡服務發布

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

A.監控點編號

B.攝影機編號

C.異常事件編號

D.異常事件時間

E.異常事件檔案路徑

6.環境傳感器介接標準

有關環境傳感器數據之介接標準,應可依循環境資源數據交換平臺(以下簡稱CDX )所制定之格式進行數據交換服務。CDX 相關之使用申請、數據交換、數據庫字段及xml Tag 命名原則等規范,請參閱環保署環境資源數據交換平臺一入門手冊(http ://223.200.80.58/cdx/ Gettingstarted.aspx)之說明。

二、產品設備:

  1. NVR系統儲存主機

(1)硬件規格需求:

A.系統為服務器架構,Intel Xeon 四核心處理器(含)以上。

B.主機需提供2個Intel Xeon Processor 2.5GHZ(含)以上。

C.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8GB RAM(含)以上ECC 容錯功能。

D.系統內存可支持更正單位錯誤訊息,偵測雙位錯誤訊息。

E.可支持內接SAS或SATA HDD,另須提供至少512MB Disk Array 內存(含)以上。

F.提供2個電源供應器。

G.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H.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I.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Server或?Linux系統。

J.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K.可錄像、監看、回放、設定可同時進行。

L.主機接口及遠程軟件皆需為中文操作接口,并提供中文操作手冊。

M.可針對高達180以上支攝影機同時進行錄像與錄音。

N.內建DVD光盤燒錄機及SATA以上或SAS硬盤接口,可裝載至五顆以上高容量硬盤。

O.本案內建硬盤需具容錯功能。

P.主機面板具有LCD屏幕或LED燈號可顯示主機目前電源、硬件狀態。

(2)監看功能需求:

A.具實時監看功能每只30 FPS (60 field/sec/ch)。

B.須支持中文攝影機抬頭字符名稱輸入及顯示,配合實際需要至少輸入16個字符(含)以上并可隨時更改中文字型。

C.至少支持四種(含)以上畫面分割模式。

D.支持監看畫面局部數位2倍(含)以上放大功能。

E.具備分割群組跳臺功能,可于各種分割畫面時可依各攝影機重要性不同而設定。

F.管理者可以自行攝影機在電視墻分割畫面上的顯示位置。

G.具有樹狀目錄呈現的攝影機列表,按照本區單位分類方便管理。

(3)錄影功能需求:

A.須支持720*480(含)以上或520TVL(含)以上之錄影解析度。

B.使用MPEG-4或H.264等壓縮格式。

C.具有3種(含)以上解析度可供調整。

D.至少提供480FPS(含)以上之錄影張數。

E.每支攝影機皆可單獨調整錄影張數。

F.內建位移偵測功能。

(4)搜尋功能需求:

A.具備依日曆及時間輸入等兩種(含)以上方式。

B.可依據移動偵測列表觀看錄像數據。

C.主機端搜尋時須提供單畫面、四分割、十六分割兩種(含)以上回放搜尋方式。

D.須提供播/回放、快速播/回放、單張播/回放、暫停及停止等功能。

(5)網路功能需求:

A.具EtherNet網路接口,支持TCP/IP網路環境。

B.網路傳輸可支持ADSL(固定IP及DHCP)、LAN等環境。

C.可同時使用IE瀏覽器瀏覽及專屬遠程應用軟件。

D.支持遠程監看、遠程回放、遠程下載、遠程控制、已下載文件播放等功能。

E.可于遠程接口中得知主機所有狀態,含硬盤剩余容量、主機版本號碼、網路IP地址、攝影機狀態、位移偵測狀態、錄影狀態等。

F.遠程監控應可同一時間提供4組(含)以上不同使用者登入監看。

G.遠程軟件內建密碼保護機制,開啟密碼保護機制后可設定不同狀態。

H.遠程監控程序可實時監看、播放遠程檔案或播放下載后的檔案。

(6)安全功能需求:

A.提供硬盤壞軌自動偵測功能,硬盤故障時可于遠程接收故障警報。

B.可自定4組(含)以上用戶賬號及密碼,采用密碼授權方式進出系統,并可定義密碼至少四位數字(含)以上,并提供超過3種(含)以上用戶權力組合,便利管控各使用者之操作權限。

C.可設定錄像數據儲存路徑,系統可連接網絡儲存媒體、網絡附加儲存(NAS)、磁盤陣列(DAS)、磁帶機等相關儲存設備。

(7)儲存功能需求:

A.儲存系統需為標準19”機架式,單機可裝置12 顆(含)以上硬盤。

B.控制器具備2組SAS 寬端口或光纖信道、2 組以太網絡Gigabit?Ethernet?(含)以上主機連接信道,提供錄像監控主機DVR、NVR 或影像管理主機等做視訊錄像、回播與長時間存放連結使用。

C.控制器并提供1 條SAS 寬端口通道,可串接多臺擴充柜,能隨需求擴充容量,供錄像數據存放。

D.需支持2GB?ECC(含)以上數據高速緩存。

E.需符合Serial?Attached?SCSI?(SAS)傳輸標準。

F.支持常用操作系統操作環境,供錄像監控主機DVR、NVR 或影像管理主機VMS存取。

G.需提供一個月(含)以上儲存之容量,供遠程各影像回存之檔案。

2.網絡管理伺服主機

(1)系統為服務器架構,Intel Xeon 四核心處理器(含)以上。

(2)主機需提供2個Intel Xeon Processor 2.5GHZ(含)以上。

(3)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8GB RAM(含)以上ECC 容錯功能。

(4)系統內存可支持更正單位錯誤訊息,偵測雙位錯誤訊息。

(5)可支持內接SAS或SATA HDD,另須提供至少512MB Disk Array 內存(含)以上。

(6)提供2個電源供應器。

(7)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8)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9)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Server或?Linux系統。

(10)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11)內建DVD光盤燒錄機及SATA以上或SAS硬盤接口,可裝載至五顆以上高容量硬盤。

(12)內建硬盤需具容錯功能。

(13)主機面板具有LCD屏幕或LED燈號可顯示主機目前電源、硬件狀態。

3.EM數據伺服主機

(1)硬件規格需求:

A.系統為服務器架構,Intel Xeon 四核心處理器(含)以上。

B.主機需提供2個Intel Xeon Processor 2.5GHZ(含)以上。

C.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16GB RAM(含)以上ECC 容錯功能。

D.系統內存可支持更正單位錯誤訊息,偵測雙位錯誤訊息。

E.可支持內接SAS或SATA HDD,需提供2TB以上容量,其容量為作RAID 5架構后,另須提供至少512MB Disk Array 內存(含)以上。

F.提供2個電源供應器。

G.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H.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I.內建DVD光盤燒錄機

J.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Server或?Linux系統。

K.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4.電視墻控制伺服主機

(1)硬件規格需求:

A.系統為服務器架構,Intel Xeon 四核心處理器(含)以上。

B.主機需提供2個Intel Xeon Processor 2.5GHZ(含)以上。

C.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16GB RAM(含)以上ECC 容錯功能。

D.系統內存可支持更正單位錯誤訊息,偵測雙位錯誤訊息。

E.可支持內接SAS或SATA HDD,需提供2TB以上容量,其容量為作RAID 5架構后,另須提供至少512MB Disk Array 內存(含)以上。

F.提供2個電源供應器。

G.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H.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I.內建DVD光盤燒錄機

J.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Server或?Linux系統。

K.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2)軟件功能需求:

A.管理者可以自行攝影機在電視墻分割畫面上的顯示位置。

B.最多可達8 個(含)多屏幕顯示。

C.電視墻屏幕組成最大:900個。

D.預先設定屏幕分辨率大小。

E.分割畫面:至少100分割。

F.本案需提供外部顯示連接至少6 Port以上。

5.監視系統工作站主機、警報計算機主機、環境監測計算機主機、保全計算機主機、文書工作站主機

(1)規格需求:

A.第4代Core i7 3.6GHz(含)以上。

B.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8GB RAM(含)以上。

C.需提供1TB以上之硬件容量。

D.提供鍵盤組及光學鼠標。

E.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F.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G.內建DVD光盤燒錄機

H.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或?Linux系統。

I.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J.需提供游戲桿控制專用軟件及游戲桿硬件

K.需提供MS Office 專業版最新版

6.網絡管理主機服務器

(1)規格需求:

A.系統為服務器架構,Intel Xeon 四核心處理器(含)以上。

B.主機需提供2個Intel Xeon Processor 2.5GHZ(含)以上。

C.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8GB RAM(含)以上ECC 容錯功能。

D.系統內存可支持更正單位錯誤訊息,偵測雙位錯誤訊息。

E.可支持內接SAS或SATA HDD,需提供1.5TB以上容量,其容量為作RAID 5架構后,另須提供至少512MB Disk Array 內存(含)以上。

F.提供2個電源供應器。

G.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H.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I.內建DVD光盤燒錄機

J.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Server最新版本。

K.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1. 24吋彩色顯示器

尺寸:適用于監控中心之24吋(LED)彩色監視器。

  1. 60吋彩色顯示器

尺寸:適用于監控中心之電視墻彩色監視器。

規格:采窄邊框設計及采用側光式LED背光,影音輸入端子具HDMI及D-sub接口。

  1. 彩色激光打印機

(1)型式:多功能復合機(打印、影印、掃描、傳真、網絡分享)。

(2)分辨率:ImageREt 3600。

(3)打印速度:黑:20PPM / 彩:20PPM (A4)。

(4)緩沖存儲器:128MB。

(5)紙匣:A4紙匣。

(6)連接接口:USB界面。

(7)電源:AC 110V/60HZ。

  1. 10G網管交換器

(1)設備本身具有24個RJ-45 10/100/1000 ports埠(含)以上及2個SFP+Gigabit/ 10 Gigabit uplink ports(含)以上。

(2)需提供88Gbps(含)以上之系統背板交換帶寬。

(3)于Layer2或Layer3提供線速(Wire Speed)交換能力。

(4)網絡第二層(Layer2)功能:

A.至少支持8K(含)以上之MAC(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ed。

B.支持4K(含)以上IEEE 802.1Q標準VLANs。

C.具備IEEE 802.3ad Link Aggregation (LACP)匯集鏈路能力。

(5)網絡第三層(Layer3)功能:具備IPv6路由能力。支持路由協議OSPFv3、RIPng。提供DHCP Relay功能。

(6)具備SNMP、RMON與Web接口網管功能,并可提供使用分析、事件紀錄、韌體更新、組態設定備份及回復等功能。

(7)具備TDR(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時間區域反射法)功能,發送信號偵測網絡線路是否斷線,與判斷網絡線斷線位置等功能,或符合ITU-T Y.1731規范,具備障礙與效能監控功能,偵測網絡線路是否斷線,與判斷網絡線斷線位置等功能。

(8)須提供滿裝的SFP-10G-LR(SFP+)模塊。

  1. 路由器

(1)硬件接口:

獨立主機本身提供2個(含)以上10/100/1000Base-T自動偵測之以太區

域網絡接口。

(2)硬件功能:

A.具備路由通訊協議RIP v2、OSPF v3、static IPv6 routing。

B.具備NAT地址轉換功能。

C.具備SNMP與RMON標準、Telnet、Console Port控管及WEB管理接口。

D.具備virtual routing instances (VRF)、IPv6 unicast、IPv6 multicast、

IPv6 access lists support、IPv6 ACL。

E.具備Virtual Router或Logical Router或Virtual Routing功能,使相同或重迭IP地址不沖突。

  1. 影像監視機柜

(1)19吋35U標準儀器設備機柜。

(2)鋁擠型合金主體框及鋁柱:須能符合標準國際規范置放機架式服務器:

(3)儀器設備裝置固定槽,固定槽材質為冷軋鋼板,結構堅固,配合夾持螺母組合,可調整替換并保持良好垂直水平度及安全性。

(4)鋁合金框壓克力前門(附鎖),鋁框后鐵門組,左右固定式側板,屋頂,煞車活動輪,散熱風扇組1組/2 PCS(頂置式),3孔8座安全電源插座1組,面板螺絲及墊片等。

(5)冷灰色粉體烤漆厚度60μm以上。

(6)依儀器設備安裝之需求應提供以下之配件:a.鋁合金支架組b.支撐板組c.2U承板d.抽拉支撐板。

13.控制器

復聯可程控器(Redundant PLC/DCS)

(1)功能概述

復聯可程控器系由二組相同的控制器組合而成的Redundancy架構,且每一組控制器至少具有個別的中央處理模塊CPU、電源供應Power Supply、通訊裝置Communication Unit、內存Memory及框架Base Unit等單元。當主中央處理模塊CPU故障時,備源中央處理模塊應能自動啟動,以維持系統繼續正常運轉,其主要規格如下:

A.控制器為一微處理器型式,所有硬件皆模塊化設計。

B.單元須提供隨機存取內存(RAM)及Backup電池或非揮發性(Nonvolatile)的內存,以保證程序不會因停電或故障而消失。

C.控制單元間必須使用同等式通訊架構(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互相傳遞數據,不得使用主仆式通訊架構(Client-Server Communication,如Point To Point)。

D.控制單元的電源供應模塊及控制網絡需為復置式,其電源須接自UPS。

E.時鐘同步功能﹕本分布式控制系統須能定時下傳對時指令給所有的工作站、操作臺、控制單元,使得全系統之時間保持在每秒的同步。

F.防噪聲干擾及耐電壓能力必須符合國際標準,或承受3伏/毫秒(V/mS)之電磁干擾(無線電波干擾)及3G震動之能力。

G.產品供貨商必須提供相關國際規格測試報告,且產品須曾成功地應用于相關產業或一般工業工程上。

H.通訊架構網絡應采用環狀或星狀光纖網絡聯結交換式集線器方式。區域性實時網絡架構具有兆位之傳輸速率,可使計算機、控制器、或其他人機界面共同同步使用并分享信息。

I.安全設計

(A) 本控制系統在提供一可靠的、可預期的(Deterministic)控制系統,控制器具備完善的復聯機制以提供一可靠的控制系統,控制器之設計可保證所有之程序可在所須之時間內執行完成以提供一可預期的系統效能。此復聯控制系統須提供獨立的復聯模塊并以光纖通訊,當控制系統必須自動切換至備援控制系統繼續執行控制功能時,切換時間零中斷,且所有系統之輸出(Output)應不受此切換動作之影響,能維持切換前之狀態,監控系統能穩定無沖擊(bumpless)繼續運轉,復聯式熱備分主機切換時,IP位置需能自動切換以減低SCADA主機聯機復原時間。

(B) 本復聯式(Redundant)控制系統須采用雙套控制器、雙套通訊模塊、雙套電源之標準復聯式架構,控制器須各自安裝于獨立且各自具備獨立之電源以提高系統之可靠性。

(C) 本系統之所有IO模塊均須支持熱插入能力,能于送電狀態下更換,以利操作維護工作之執行。

(D) 復聯可程控器應有當機安全保護之設計,控制單元的損壞,須不會影響到操作站的正常操作。

(E) 復聯可程控器必須包含有只讀存儲器(ROM)、隨機內存(RAM)或閃存(Flash Memory),隨機內存需含有后援備用電池,電池更換時不可影響系統之操作,若有較佳之儲存方式應提出差異說明。

(F) 復聯可程控器需具系統自我診斷程序??刂茊卧獧z出之任何問題都要存入自我診斷程序數據緩沖器中,所有的異常與錯誤訊息都能產生警報,并完整地由通信接口傳送。

(G) 復聯可程控器間之信號傳輸,應透過整廠光纖以太網絡做數據、訊息與控制信號間之傳遞。所有復聯可程控器應具有跨層級及權限讀寫能力,無論在手動/自動、本地/遠方及其他模式讓中央控制指令可直接下達至所指控制器。

J.工作環境:

(A) 溫度:0~60℃。

(B) 濕度:5%~95%。

K.符合CNS 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之質量系統UL、CE認可證明,以確保產品使用質量。

(2)主機(Processor)規范之要求

A.CPU:至少32bit。

B.內存:至少32M Bytes。

C.具運轉、CPU 正常及系統故障指示燈。

D.I/O 處理容量:至少須符合I/O 菜單內所列I/O 容量,需包含日后擴充設備時至少預留20%之擴充容量。

E.具有RS-232及Ethernet通訊接口,提供計算機及程序書寫器使用,重要設備監控須提供硬件IO復聯能力。

F.具有不斷電拔插模塊功能(Hot-Swap/Hot-Insertion)。

G.具有符合IEC 1131-3(IEC-61131)規格之窗口式模塊化程序規劃編輯軟件,可程控器至少須具備下列指令應用軟件功能:

(A) 控制功能:PID 控制、ON/OFF 控制。

(B) 浮點運算功能:平方根、SUM、MULTIPLY、DIVIDE。

(C) 邏輯功能:TIMER、FLAG、COUNTER、AND、OR、NOT、XOR。

(D) 警報功能:HIGH、LOW ALARM。

(E) 流量累積器(Flow Totalizer)可程控器必須提供積分運算功能指令,以精密計算并累積瞬間流量。不得利用操作站計算機圖控軟件演算,以避免計算機當機而無法作流量累積功能。

(F) Battery-backed clock 具有年、月、日、時、分、秒時鐘功能。

(3)輸入/輸出控制單元

依功能需求可包含下列各類接口模塊,含I/O表所列之RS-232 /RS-485

通訊接口,并須提供框架、電源供應器及配件等。I/O模塊提供帶電插拔

功能,可在不需停電狀況下更換I/O模塊,其主要規格如下:

A.數字輸入模塊

(A) 輸入形態:DC 24V或AC110V。

(B) 每一點狀態有LED 指示。

(C) 點數:16 點(含)以下。

(D) 模塊化設計,可分離式接線端子,以便故障時可快速更換模塊。

B.數字輸出模塊

(A) 輸出形態:晶體管或干接點。

(B) 每一點狀態有LED 指示。

(C) 點數:16點(含)以下。

(D) 模塊化設計,可分離式接線端子,以便故障時可快速更換模塊。

C.模擬輸入模塊

(A) 輸入形態:提供0/4~20Ma或-10V~+10V 選擇。

(B) 點數:8點(含)以下。

(C) 模塊化設計,可分離式接線端子,以便故障時可快速更換模塊。

(D) 信號分辨率:至少15bit。

D.模擬輸出模塊

(A) 輸出形態:提供0/4~20mA、-10V~+10V 選擇。

(B) 點數:?8點(含)以下。

(C) 模塊化設計,可分離式接線端子,以便故障時可快速更換模塊。

(D) 信號分辨率:至少15bit。

  1. 扇形中控臺

(1)尺寸:詳設計圖(依現場放樣調整并提送制作承認圖送審).

(2)材質:冷軋鋼板1.2mmt(含)以上.

(3)操作臺面:高密度之防火塑合板.

(4)附門、鎖及散熱沖孔.

(5)粉體涂裝或烤漆.

(6)附屬裝置:屏幕支撐懸臂、計算機托架、UPS支撐座、散熱風扇、感應式日光燈10W、多孔接地型插座.

15.計算機桌(OA辦公桌)

(1)尺寸:W140xD70xH74 cm.

(2)材質:桌板為高密度之防火塑合板制成/上下底腳為鋼制.

(3)顏色:象牙色或淺灰色.

(4)配備:鍵盤抽屜x1、活動柜x1.

16.活動椅

(1)規格:有扶手中背OA辦公椅

(2)尺寸:W40~52*D63*H90~102 cm.

(3)材質:皮革軟墊.

(4)顏色:黑色或業主指定.

(5)配件:扶手、五爪滑輪、氣壓桿.

1.4 地理信息系統

管線資料庫建置目的在于建立管線管理及地理信息,使未來進行建設工程時能有一精確之地下管線資料,避免施工時造成錯挖管線等事件發生;重大災害發生造成地下管線損壞時能在最短時間內精確掌握損害位置;公共管線信息化為跨單位管理的基礎,可減少資源浪費,提升行政效能。管線經營問題可視為一種空間問題,而解決問題之環境決策亦即一種空間決策。目前能有效協助做好空間之工具即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公共設施管線分為電信、電力、自來水、下水道、瓦斯、水利、輸油及綜合管線等八大類,隨著都市的發展及人口的成長,道路施工頻繁,管線挖掘案件增加,不僅造成交通阻塞及環境污染,亦會導致管線公共安全事件。而對于民眾來說,重復的開挖道路,工程施工,亦嚴重影響民眾的生活質量及行的權利與安全,公共管線管理問題已造成人民對于政府施政期間的負面因素;如何有效管理公共管線亦成為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關注重要施政議題。

地理信息系統開發即依照「國土信息系統公共設施管線數據庫標準制度規范」并考慮使用單位業務需求,進行整體規劃,方俾便政府主管單位在執行業務及數據的管理上都能與國土信息系統互通而不抵觸,而達成數據共享共享的目標。

依據目前之公共設施管線數據庫各分類數據及其屬性,其中08 綜合管線分類經本計劃探討后,對于日后實施之綜合管廊管理有略嫌不足之處,故經重新檢討建議修正其相關屬性數據。而綜合管廊依重新依據管道特質區分為01 干管、02 支管、03 電纜溝、04 電纜多孔管溝、05 監控中心五個小類,其各管段所關連屬性數據可查詢「國土信息系統公共設施管線數據庫標準制度規范」之規定。

為促使未來公共管線資料庫可以永續建置,故對于既有管線資料必須在現況限制下,做最佳的資料建置,故設計外業孔蓋測量作業,以確認各管線相互間之絕對位置,在輔以管線圖形資料繪制作業,透過良好的標準作業流程設計及規定,使建置資料質量具一致性,并作為未來新設管線資料維護作業的基礎。

一、管線資庫配置

為求資料能相互流通運用,公共設施管線資料庫建置原則為依循所訂定之規范為基礎,其中,管線資料庫之相關規格,乃配合道路或管線單位之需求,其管線圖資建置作業流程如下圖所示。資料之建檔及整合,依照上述圖資作業流程可分為下列各項處理。

  • 管線資料搜集、匯整進行資料庫建置前,先以提供之1/1,000 航測地形圖作為基本圖,制作圖幅接合表,再將搜集和匯整后之管線圖及相關臺帳資料制作成管線索引圖以作為數化和資料庫建置時之依循。
  • 各類孔蓋位置測量作業:采用全測站數值測量定位,所使用之控制點乃縣市政府提供之1/1,000航測地形圖之控制點,控制點經檢測無誤后,再以其控制點布設導線網,再依據先前所布設之導線點及控制點測設人、手孔之位置,其坐標成果為大地坐標系統。
  • 各類孔蓋、管線基本圖數化及轉繪:
  • 將各類管線之孔蓋位置測繪成果與1/1,000 航測地形圖進行套繪,完成管線基本圖。
  • 再以各類孔蓋為基準點與管線原圖之孔蓋位置對應,將各類孔蓋之管線路徑按比例繪制到管線基本圖上。
  • 管線路徑位置,應依據周圍建筑線或人行道界線或其他明確地物之比照對應,忠實轉繪到管線基本圖上。管線路徑系依管線單位提供之圖形資料,再以測量之人、手孔位置作核對作業,并進行繪制動作,原則為直線繪制,若管線單位提供資料為明顯轉折,則依其線形繪制。
  • 現地測量時,孔蓋因特殊情況遺失或遭覆蓋,而與原圖對照不符,應按管線單位提供之管線原圖繪制并以圖例注記表示。
  • 管線孔蓋之測繪成果若與地形圖套迭如不吻合時,仍保留測量成果,因其為正確之測量值,其注意事項直接在圖面上作使用說明。

1.5 BIM系統

一、BIM整合管理技術計劃

BIM整合管理是將原來的管理方式加以邏輯化,使其既有流程能于計算機中執行,在數字化的過程中,分析綜合管廊系統分層架構、清查需要管理之數據項與內容,以及分析管理流程,最后就是將以上數據數字化并結合現有資源,建置平臺系統供用戶查詢與分析。本計劃雖為長期計劃中的第一期,在規劃系統架構上仍須以整體計劃目標為考慮,以下將分別加以說明。圖(略)

1.分析營運管理數據與流程

每種領域的營運管理都有各自的專業與流程,要開發出適用軟件,事前的需求了解就顯得重要,本計劃將采用問卷調查與單位訪談兩種方式,于執行前先將與各相關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再依據不同權責單位進行面談以確認需求,將所收集的數據整理分析后集結成冊提送,并配合審查意見修正,使模型與系統均能發揮預期的功能。

2.研擬數化與邏輯化方法

要由既有的管理方法,落實為數化計算機來執行,就需要根據需求結論,由各專業工程人員所屬權責工作下研擬出數化邏輯。以BIM模型建置為例,須依據信息含量與系統功能,經由邏輯化以層級式的方式來建置模型,以確保BIM模型的內含信息足夠維護管理使用。以目前需求書分析。

3.建立建模標準與建模流程

由于系統將涵蓋數條綜合管廊,為使每條綜合管廊BIM模型質量均能一致并符合需求,于開始建置之前就須先制定建模標準,與建置標準設備組件庫,BIM模型建置均須依據建模流程與標準,才能符合使用目的,過度的細致量體與信息負載僅會增加后續應用與硬件升級的問題。本計劃所出的標準成果亦會應用于管廊標準段模型中,以有效檢討標準是否合宜長期計劃。

(1)模型設備信息

目前模型系統分類層級規劃如下,主要的管理方式為依據所需管理的管線選取,開起模型后執行記錄、派修等功能。

(2)樣板與命名標準

本計劃模型單位將采用公尺與圖說同,樣板標準原點將依據綜合管廊之大地坐標系統(或其他指定系統),使模型建置位置與實際地理位置相同,以利于后續都市規劃時可整合再利用。文件格式符合IFC交換格式;另外文件名與對象名稱亦會以原始圖說命名為基準,再根據需求訪談調整,以確保命名原則通用易懂。

(3)模型細致度及信息內容

本計劃除建置綜合管廊模型,亦須建置綜合管廊之BIM組件庫,模型涵蓋管道、特殊部、附屬設施及纜線與管,模型建置程度以LOD(Level of Development)定義,LOD100系指模型可表述位置、建筑類型、量體容積與面積建蔽之概算;LOD200系指空間機能區分及限制條件下空間尺寸確認;LOD300系指建蔽、容積、尺寸、色彩計劃、構造與界面之確定;LOD400系指模型依據施工圖說建置;LOD500系指模型完工相符,并含帶產品信息如廠牌、型號。

4.平臺延伸軟件與開發客制化功能

由于平臺提供行政管理者、系統維護者、決策者讀取各自所數據,相對系統所要提供的功能也就不盡相同,所需的操作終端的硬件也不同,以維護者立場說明,其終端機為平板或手機較為適合協助,相對為使平板或手機能執行系統,就需要軟件整合開發,同時將終端數據再度回傳于大數據庫中,使數字化數據累積與分享,另外考慮報表格式等,也需要后續的客制化開發,才能使系統與預期相符,同時增加實際效益。


有正公司為客戶提供地下綜合管廊BIM咨詢服務,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歡迎致電400-029-3382咨詢。

市政綜合管廊智能監控管理系統

1.????? 系統設計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安全監控預警系統,該系統通過實時綜合監控平臺,實現將XXX地下綜合管廊內供電、電信、電視的運行情況以及供氣、供熱、供水管道泄漏的實時監測、報警與定位,綜合管廊內智能視頻監控,風機、水泵、閥門等的遠程自動控制,為地下綜合管廊的安全運行、應急處置提供先進的網絡遠程管理手段。

系統中將所有集水井的高液位數據和分布式管線測溫系統的數據上傳至監控中心,通過軟件接口獲實時數據。實現供熱及供水管道分段控制,一旦發生泄漏時,及時發出聲光報警,啟動決策人員和管理人員應急預案,第一時間遠程自動/手動控制分段控制泄漏管段,關斷供熱/供水閥門,并抑制倒灌回流,方便后期工作人員的維護,最大程度減少停止供熱/水面積。

2.????? 系統組成

該系統主要由自動化系統、電氣系統、消防系統、弱電系統組成。其中自動化系統包括環境檢測、設備監測、電氣管理等;電氣系統包括供配電系統、照明系統等;弱電系統包括視頻監控系統、預警系統、對講系統等。

3.????? 系統架構

6.1.??? 系統架構圖

環網是鏈接各區域集中器的以太網絡,將多個集中器采集到的實時監測數據保存到監控中心的數據服務器,各電氣控制設備主要由整體開關型電動執行器、數字量I/O模塊、光纖交換機、以太網交換機、路由器、服務器、上位管理平臺等組成。

從網路結構劃分為:傳感器信號采集段,該段采用RS485方式或DP總線模式;區域集中器通過光纖環網進行聯網,并最終與管理平臺服務器聯網。

6.2.??? 監測層

6.2.1. 地下管廊環境監測概述

地下管廊裝有各種線信號線、熱力管、燃氣管、電信管道、給水管道、電力管道等等,是一個多種信號與傳輸對象交匯的場所,為了充分保障管廊內環境安全,需要對其內部環境進行監測,以達到實時、自動監測地下管廊內的環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6.2.2. 地下管廊環境監測系統功能

主要涉及到管廊內的溫濕度、燃氣泄露、火險、有害氣體、積水監測等,據實際情況,還可能涉及到其它監測。

通過在地下管廊配置相應的傳感器及報警器,并通過通信將監測信號引到區域信號集中器,區域信號集中器再通過光纖環網傳輸到監控中心,通過配套的綜合管理平臺軟件對數據進行存儲、顯示、分析等,并進行應用;通過軟件平臺對每個測點的地理位置、測量值或工作狀態進行連續采集,如出現異常,系統會自動生成報警(聲光報警、短信報警、郵件報警可選),第一時間通知到相關人員,將可能出現的險情消滅在萌芽狀態,避免造成大的經濟損失及影響管線的正常運行。

6.2.3. 地下管廊環境監測系統測點說明

由于管廊較長,需要選擇合適的距離來設置監測點,

1、對于溫濕度數據可以對參考200米一個測點

2、 對于燃氣報警則要針對實現情況選擇布的距離要大大縮短(或者選擇可能會發生報警的特殊區域)

3、 對于積水報警則選擇低洼或易積水區域監測。

4、 對于有害氣體監測,則要判斷具體是什么氣體為主,為何產生,如果產生了積水(污水)可能會產生惡臭氣體等。

5、 對于火情報警,按消防標準的話,會很密集,具體到管廊按什么標準,需要另行考慮。

6.3.??? 區域集中層

(1)熱力運行監控

熱力運行監控部分實現熱力管網運行設備的遠程控制功能,分為日??刂颇J胶蛨缶幚砜刂颇J?。通過測溫光纖,發現熱力管線泄漏,監控中心控制系統可根據預設方案,自動或人工發送控制信號給現場控制器,完成熱力調節閥門的遠程控制。

(2)管線溫度監視

能夠實時監測熱力管線運行情況,按不同區域、不同管線,用不同展示方式顯示正在運行和未運行的管線。輔助相關人員進行控制決策。

(3)管線閥門控制

通過測溫光纖,發現熱力管線泄漏,監控中心控制系統可根據預設方案,自動或人工發送控制信號給管溝現場控制器,實現熱力調節閥門的遠程控制,閥門開關狀態實時顯示。

(4) 給水運行控制

給水運行控制部分實現給水管網運行設備的遠程控制功能。通過繪制各管線工藝流程圖,實時展示線路運行數據,顯示閥門開關狀態。當集水井高液位報警,監控中心控制系統可根據預設方案,自動或人工發送控制信號給管溝現場控制器,完成給水閥門的遠程控制。

(5)集水井高液位監視

通過在各分控站給水工藝流程圖上標記集水井位置,并監控集水井高液位報警,當發生高液位報警時實現彈窗報警提醒。

(6)管線閥門控制

通過集水井水位情況,分析管線故障,及時發現給水管線泄漏,監控中心控制系統可根據預設方案,自動或人工發送控制信號給現場控制器,實現給水線路閥門的遠程控制,閥門開關狀態實時顯示。

(7)通風風機控制

通過檢測管廊內的空氣質量,根據檢測到的有害氣體及氧氣得得濃度,分析管廊內空氣質量是否符合人員生存條件,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隱患,監控中心控制系統可根據預設方案,自動或人工發送控制信號給現場控制器,實現給通風風機的遠程控制,風機運行狀態實時顯示。

6.4.??? 網絡層

網絡層包括以太網交換機,光纖附件、執行單元、數字量I/O模塊、光纖收發器等。網絡層實現了區域集中器與管理層的一個數據交換,區域集中層可以通過網絡層對執行層的設備發放指令,控制其現場各類電氣設備的啟停等,現場執行層并且把信號狀態反饋給區域集中層設備。

6.5.??? 執行層

執行層的主要功能匯總本執行過程層的實時數據信息,實施對一次設備的控制功能,對現場電氣設備的打開與關閉等控制,并把現場電氣設備的反饋信號實時的反饋給區域集中層設備,使其在工程師站可以有效的觀察到現場設備的一個狀態。

4.????? 系統功能

XX綜合管廊專業管線運行監控系統通過分布式布置的溫濕度監測系統實現對現場管廊溫濕度的采集,同時對現場電氣設備的控制與反饋狀態信號的采集,實現了對現場排水、排風及照明系統等的控制。

7.1.??? 系統主界面

包含供水、蒸汽、熱水管路圖,防區位置信息,電氣設備位置信息,總站及分站位置信息,防區內報警信息等。

7.2.??? 防區監控畫面

包含防區附近的攝像頭視頻畫面,溫濕度,照明等基礎信息,防入侵信息和火災報警信息。

7.3.??? 電氣控制界面

實現對防區電氣設備的遠程控制。

5.????? 視頻監控系統

視頻監控系統可以實現綜合管廊全域內人員的監控,便于中控室值班人員及時發現現場問題,排除故障以及對警情的及時處理,保證管溝內正常運行。

監控系統通過系統前端監控點攝像機采集圖像信息,系統主機處理后在相連的監視器上反映監控場景;綜合管廊每X米為一段防火分區,共有X個防火分區,每段防火分區設置1臺工業交換機,在每段防火分區內設置X臺攝像機(區段出入口),分別監測任何進入防火分區內的人員情況及內部環境情況。

所有的視頻監控畫面都可以通過媒流體服務器控制、顯示,實現全范圍監控并且可在監視器上切換顯示各防火分區的監視畫面。

6.????? 火災報警系統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功能是實現對綜合管廊的全程監測,將火災報警信息及時、準確地傳輸到監控中心,實現火情預警、火災報警、火災處理及疏散,同時通過廣播系統,向綜合管廊內的工作人員廣播,使他們及時撤離現場,保正人身安全等功能。

系統設計:

為使系統安全有效地進行工作,在每段防火分區內設置智能感煙探測器、手動報警按鈕、火災電話、火災廣播揚聲器、聲光報警器、分布式測溫光纖等設備。系統采用總線連接,感煙探測器設置間距為10米;手動報警按鈕設置在卸料口,兩邊的防火門處。

光纖測溫主機連接多條線性測溫光纜,測溫光纜主要監測管溝內電力電纜的溫度是否在正常的范圍內運行,對于管溝內110kV的電力電纜,每根配置一條測溫光纜監測其溫度的變化;對于10kV的電力電纜,每層橋架上敷設如正弦波般走向的測溫光纜。該系統溫度監測精度為1°C,可任意設置多級溫度報警值,光纖測溫主機可提供一組繼電器輸出報警信號。

消防聯動:

探測器發出檢測信號,火災報警裝置聯動視頻監控系統,跳出該防火分區的視頻畫面,確認報警。

聯動排煙系統:每段防火分區設置有排風及排煙系統,正常時用于排風,火災時通過火災聯動控制器啟動風機排煙。

聯動電源:火災確認后,通過火災聯動控制器切斷非消防電源。

聯動消防廣播系統:火警時,監控中心啟動廣播切換模塊進行消防廣播,特別針對報警的防火分區、相鄰的防火分區進行廣播疏散。

聯動消防電話系統:控制中心可啟動消防專用模塊與任一電話分機通話,現場任一分機或電話插孔處話機,通過火災報警控制器確認后與消防主機通話錄音。

7.????? 專用以太網絡系統

網絡系統建設:本工程局域網采用千兆位以太網技術,整個網絡采用自適應以太技術,網絡拓撲結構采用環型結構,在中心控制室通過控制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的中心交換機實現兩系統的連接及數據交換,火災報警系統控制站接入控制系統交換機,火災報警裝置接入視頻監控系統,實現控制中心各系統的集成及關聯互動。

網絡操作系統:采用windows2003 Advanced Server作為應用系統的網絡操作系統以及Internet/Intranet服務和數據庫服務器的操作平臺。

交換機:控制系統及視頻監控系統的中心交換機采用千兆交換機。

網絡安全:網絡操作系統限制網絡的非法訪問為網絡系統安全提供了基本的保證;組網方式采用采用網絡分段(物理分段和邏輯分段);設置防火墻。

 


有正公司為客戶提供地下綜合管廊BIM咨詢服務,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歡迎致電400-029-3382咨詢

綜合管廊監控系統建設,如何選擇一家可靠的施工企業?

來源:網絡

如今針對綜合管廊監控系統建設,必須要挑選一家靠譜優質的施工企業,才能確保整個系統的建設可以秉承安全有序、規范化的操作?,F在不同城市當中都有著很多綜合管廊監控系統建設企業,相關單位在挑選過程當中,如何快速挑選出最為優質可靠的施工公司呢?

綜合管廊監控系統施工企業選擇可以說是相當關鍵的,現在市面上涌現了很多不同品牌、規模大小不一的施工企業,建議大家選擇口碑好、信譽佳、知名度較高的公司。這樣不僅能夠確保該公司擁有較強的施工技術以及施工力量,最重要的就是所提供的管廊設備與管線品質、性能都擁有更為可靠的保障,還能獲得更為齊全的種類選擇。

想要讓綜合管廊監控系統建設更加安全有效,針對不同監控設備的選擇可以說是相當關鍵的,因為每個型號的綜合管廊監控設備都有著自己的性能特色以及相關優勢,可能在操作以及設置上也有所不同,也可能在基本參數上存在差異。這個時候,建議相關人員多多結合管廊當中的實際環境以及運行條件來挑選。

可以嘗試詢問一下其他消費者群體的評價以及信譽、口碑問題,要知道管廊監控系統的施工質量直接影響到了后期管廊運營效果,沒有什么比咨詢這家施工企業其他客戶更來的可靠了。

選擇一家專業正規、技術力量雄厚的綜合管廊監控系統施工企業,可以為整個監控系統的施工工程帶來可靠的保障,確保大家在后期使用過程當中更為順暢,通常專業正規的企業都會有著自己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以及施工操作體系,使得整個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的建設更加穩定、安全。

這家綜合管廊監控系統施工公司的服務體系是否完善,也可以衡量出該企業是不是正規優質,因為一個完善的服務體系,可以在客戶遇到問題的第一時間給予有效的解決方案,并且針對現有的管廊環境,設計好相應的綜合管廊監控系統建設施工方案。

在價格方面,我們可以發現如今綜合管廊監控系統建設施工價格,在不同地區以及每家公司給予的報價上都存在了一定的差異。并且很多因素的存在,也直接影響了綜合管廊監控系統建設的報價,大家不要執著于價格高低,注重施工技術力量以及整個工程質量才是關鍵。


有正公司為客戶提供地下綜合管廊BIM咨詢服務,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歡迎致電400-029-3382咨詢。

基于BIM的綜合管廊運維管理系統

引言

近年來,BIM技術在國內建筑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設計、施工階段,BIM技術的使用得到了包括業主、設計院、施工總包在內的項目各參與方的一致肯定,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BIM技術的價值并不僅僅局限于建筑的設計與施工階段,在運營維護階段,BIM同樣能產生極其巨大的價值。BIM模型中包含的豐富信息可以為運營維護決策和實施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據某國外研究機構對辦公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費用分析,設計和建造成本只占到了整個建筑生命周期費用的20%左右,而運營維護的費用占到了全生命周期費用的67%以上。在運營維護階段,充分發揮利用BIM的價值,不但可以提高運營維護的效率和質量,而且可以降低運營維護費用,基于BIM的空間管理、資產管理、設施故障的定位排除、能耗管理、應急處理等功能實現,在可視化、智能化、數據精確性和一致性方面都大大優于傳統的運維軟件。BIM與云、大數據、移動應用、室內定位、GIS、傳感器、智能機器人等新技術的集成應用(BIM+),也是智慧化運維的必然趨勢。

1.綜合管廊及其運維的業務范圍

1.1 綜合管廊的發展

綜合管廊是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

國外發達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等,從上個世紀已經系統日趨完善的同時其規模也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我們國家從2015年起,住房城鄉建設部要求,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全面啟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當年,確定包頭、沈陽、哈爾濱、蘇州、廈門、十堰、長沙、???、六盤水、白銀為第一批10個試點城市。2016年,廣州、石家莊、四平、青島、威海、杭州、保山、南寧、銀川、平潭、景德鎮、成都、鄭州、合肥、海東15個城市入選國家第二批綜合管廊試點城市。

從時間上看,我們國家的綜合管廊建設才剛剛開發。

1.2綜合管廊運維的業務范圍

按照國際設施管理協會(IFMA)最新的定義,設施管理(FM)是一種包含多種學科,綜合人、地方、過程及科技以確保建筑物環境功能的專門行業。它以保持業務空間高品質的生活質量和提高投資效益為目的,以最新的技術對人類有效的生活環境進行規劃、整合和維護管理工作,它將物質的工作場所與人和機構的工作任務結合起來。
設施管理的任務是通過簡化企業的日常營運流程,協助企業達到大幅降低成本和提高營運效益的目的。它致力提供全面的一站式服務,為企業管理房地產、設施及其他非核心業務,以達成既定的業務計劃和策略性的發展目標。
從設施管理的發展來看,現代設施管理的業務范圍已超越了物業維修和保養的工作范疇,覆蓋設施的全生命周期,其職能范圍包括維護運營、行政服務、空間管理、建筑工程設計和工程服務、不動產管理、設施規劃、財務規劃、能源管理、健康安全等。它從建筑物業主、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利益出發,對業務運營涉及到的所有設施與環境進行全生命周期的規劃、管理,對可預見性風險進行規避和控制。設施管理注重并堅持與新技術應用同步發展,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了管理與技術數據分析處理的準確,促進科學決策,為核心業務的發展提供服務和支撐。
保持管理的井井有條和高效率的設施對其業務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新技術的發展、環保意識的普及以及對人的健康的關心,使設施管理行業和設施管理專業人員更顯得重要。設施管理不單延長了設備設施的使用年限,確保其功能的正常發揮,擴大收益、降低運營費用,也提高了企業、機構的形象,改善和促進了用戶核心業務的發展,使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化和簡潔化。

我們國家由于管廊建設才剛剛開始,管廊運維基本上還在概念階段,大多數業主及管廊公司設立了相關管廊運維部門及工作崗們,但實際的工作還沒開展起來或僅僅是開始。

1.3信息技術在管廊運維中的應用

目前移動互聯、物聯網、BIM技術、云計算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些技術對綜合管廊運營維護在可視化管理、效率和質量方面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在綜合管廊試點城市中80%的管廊項目都應用了BIM技術,60%以上的項目正在考慮采用BIM。BIM具有強大的整合能力,很多建筑項目完全使用BIM來完成。BIM,全稱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為模型的基礎,進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實信息。它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五大特點。對設施運維管理來說,BIM模型可以提供以下方面的支持。

空間定位:
建筑中包含給排水系統、照明系統、消防系統、空調系統等。相關設備設施在BIM模型中以三維模型的形式表現,從中可以直觀地查看其分布的位置,方便管廊維護者或業主對于這些設施設備的定位管理。

設備維護:
BIM模型的非幾何信息在施工過程中不斷得到補充,竣工后可導入運維系統的數據庫中,相關設備的信息如生產日期、生產廠商、可使用年限、維修保養手冊等可直接查詢到,不需要花額外的時間翻閱查找紙質文件或電子文檔,依據BIM模型信息可自動生成設備維護方案,遇到故障時可快速定位或更換。

綜合監控與能耗管理:

將建筑中各類傳感器、探測器、儀表等測量信息與BIM模型構件相關聯??芍庇^展示獲取到的能耗數據(水、電、燃氣等)及監控信息,依靠BIM模型可按照區域進行統計分析,更直觀地發現能耗數據異常區域,管理人員有針對性地對異常區域進行檢查,發現可能的事故隱患或者調整能源設備的運行參數,以達到排除故障、降低能耗維持建筑的業務正常運行的目的。

2.基于BIM的綜合管廊運維管理系統的設計

2.1 技術路線

通過三維BIM圖形平臺構建綜合管廊BIM模型、BIM機電模型、施工資料、運維資料、設備信息、監控信息、規范信息等圖形及信息數據。在三維圖形平臺基礎上,采用云、移動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基于SOA體系進行設計開發,實現基于BIM的三維可視化運維管理(FM)系統。

2.2系統架構

系統總體架構包括應用層、平臺層、數據層和設施層四個層次,相互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應用層:是系統的直接面向客戶的應用部分,系統的主要功能都集中在這一層。
平臺層:即整個系統應用的支撐平臺,包含:三維圖形及BIM信息支撐平臺、樓宇自控、安防視頻監控平臺等。
數據層:是整個系統的數據來源基礎。包括BIM模型數據、設備參數信息、設備運維信息、運維知識庫等,視頻監控、能耗監測及樓宇自控等數據是需要集成的數據,可調用設備商提供的數據訪問接口。
設施層:基礎軟硬件支撐,是前面幾層的基礎,是系統24*7無故障運行的保證基礎。

2.3綜合管廊運維管理系統功能

2.3主要功能介紹

漫游定位與設備信息查看:

在BIM模型中可漫游查看相關設施,并可即點即查設施的相關資料和信息,通過傳感裝置也可實時獲取和展示采集到的監控信息。系統對對具體設備的BIM模型瀏覽是雙向的,用戶既可以通過在模型視圖中選擇相對應的設備模型構件,也可以通過輸入設備名和設備型號等屬性的方式進行查詢瀏覽。無論采用何種方式,一旦選中了某一具體設備,在界面上就會出現與該設備相關的設備信息(包括設備的名稱、型號、技術參數、生產廠家等)供用戶查看,同時用戶也可以通過點擊關聯標簽,查看“設備說明書”、“維修保養資料”、“供應商資料”、“應急處置預案”、“歷史維護信息”等各種與設備相關的文件及信息資料。

在三維場景中對建筑內的各種資源進行分類管理和空間查詢,點擊查詢結果快速定位到具體位置,并顯示資源的相關屬性信息和關聯的圖紙資料等內容。包括按關鍵詞模糊查詢、組合條件查詢、空間查詢、緩沖區查詢、點選查詢等多種查詢方式。

設備保養與維護:

設備維護維護分為及時性故障派修和計劃性保養維護。在BIM維護模型建立時就會對設備進行標準化分類和編碼,并把各類設備的保養維護周期和程序、以及與設備維護承包商的維護合約及設備保險等內置到系統中。
對于計劃性維護,系統會根據內置規則自動生成運維計劃表。檢修人員可按計劃對設施或設備進行日常維護,并更新維護狀態。在發現故障時,可通過手持設備掃描設備標簽上的二維碼,進行設備定位,登記故障。并可生產派工單,檢修過程中可查看故障構件的相關圖紙、歷史維修信息、維修知識資料等,輔助問題解決,完成后可記錄維護日志,更新狀態。
維修人員在巡檢過程中,發現設備故障時,可直接通過手持設備掃描二維碼進行故障登記。并可在系統中查詢設備的廠家、型號、維修等設備屬性信息和庫存備件情況。

通過查看BIM設備信息中的“關聯資料”,可以查看關聯到設備信息中的圖紙、使用手冊、維護規程等信息。也可以查詢到該設備的上下游構件情況,這些資料可以幫助維護人員快速完成設備的維護工作

設備運行監控:

?基于BIM模型可以進行設備檢索、運行和控制功能,通過點擊BIM模型中的設備,可以查閱所有設備信息,如供應商、使用期限、聯系電話、維護情況、所在位置等;可以對設備生命周期進行管理,比如對壽命即將到期的設備及時預警和更換配件,防止事故發生;通過設備名稱,或者描述信息,可以查詢所有相應設備在虛擬建筑中的準確定位;管理人員或者領導可以隨時利用3維BIM模型,進行建筑設備實時瀏覽。

?設備運行和控制。所有設備是否正常運行在BIM模型上直觀顯示,例如綠色表示正常運行,紅色表示出現故障對于每個設備,可以查詢其歷史運行數據;另外可以對設備進行控制,例如某一區域照明系統的打開、關閉等

資料管理:

?資料管理可以對綜合管廊全生命周期中產生的資料進行管理,包括設施設備資料、項目信息資料、設計圖紙、施工圖紙、竣工圖紙、培訓資料、操作規程等,資料信息基于數據庫存儲,提供增加、刪除、修改及檢索功能。軟件按照圖形信息資料的用途以及所屬的專業進行分類管理,同時實現了圖紙與構件的關聯,能夠根據設備快速的找到構建的圖紙。實現三維視圖與二維平面圖的關聯。用戶通過選擇專業以及輸入圖紙相關的關鍵字,可以實現快速檢索和打開。

安全管理:

?系統提供與視頻監控設備、消防報警設備的接口,可以實時在三維運維平臺中采集查看監控這些信息,在設備報警時可以做到及時處理,防患于未然。此外,系統還可以對采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如統計設備報警情況等

能耗管理:

通過能耗分析軟件與實時采集數據相結合,可以協助技術人員擬定節能計劃和節能方案。

統計報表:

系統通過對BIM模型信息和運維中產生和采集的數據,可以提供各類信息的查詢統計報告,為資源盤查、配件采購,財務預算等提供數據參考。故障分析處理統計表、設備資產統計表、設備損毀分析表、備件情況表、維修費用統計表、空間利用情況統計表


有正公司為客戶提供地下綜合管廊BIM咨詢服務,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歡迎致電400-029-3382咨詢。

有正智慧管廊設計方案實例(3)—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

2.4、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

2.4.1系統目標

為全方位的自動化還為智慧管廊管理提供統一的技術環境,這主要包括:統一的數據管理、統一的通信、統一的組態和編程軟件。

以及時、穩定、可靠的網絡通訊系統為橋梁,在總控室進行集中監控管廊設備監控系統,供電檢測系統,紅外對射防入侵監測系統,實現了設備閉鎖和聯動控制,并可將系統采集到的各項數據實時傳送到管理系統平臺。

在現有工業綜合自動化以及管廊監控系統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好上加好,優上加優”,做出城市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的典范;

2.4.2系統的設計原則與依據

GB50838-2015 ?????《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

GB/T 14285-2006 ??《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技術規程》

GBT 14598.300-2008《微機變壓器保護裝置通用技術要求》

DL/T 5430-2009 ???《無人值班變電站遠方監控中心設計技術規程》

GBT 13729-2002 ???《遠動終端設備》

DL/T634.5101-2002 《遠動設備及系統第5-101部分:傳輸規約基本遠動任務配套標準》

DL/T634.5104-2009 《遠動設備及系統第5-104部分:傳輸規約采用標準傳輸規約集的IEC60870-5-101網絡訪問》

GB/T 2887-2011 ???《計算機場地通用規范》

GB50052-2009 ?????《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

Q/GDW 231-2008 ???《無人值守變電站及監控中心技術導則》

GBT 14598.8-2008 ?《電氣繼電器第20部分:保護系統》

GB50062-2008 ????《電力裝置的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設計規范》

DL/T 814-2002 ????《配電自動化系統功能規范》

DL5003-2005 ?????《電力系統調度自動化設計技術規程》

DL/T5002-2005 ???《地區電網調度自動化設計技術規程》

GB/T13730-2002 ??《地區電網調度自動化系統》

GB/T 50063-2008 ??《電力裝置的電測量儀表裝置設計規范》

《國家電網公司十八項電網重大反事故措施》

GB50396 ?????????《出入口控制系統工程設計規范》

GB50395 ?????????《視頻安防監控系統工程設計規范》

GBZ/T20520 ??????《密閉空間作業職業危害防護規范》

GA/T75-94 《安全防范工程的程序與要求》

ONC-TB201 《安全防范工程的設計、安裝與開通程序》

YD5078-98 《通訊工程電源系統防雷技術規定》

IEEE802.3 《總線局域網標準》

GBJ42-8 ???《工業企業通信設計規范》

GBJ232-82 ?《中國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14050-93 ??《系統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術要求》

IEEE電氣及電子工程學會《民用建筑閉路監視電視系統工程技術規范》

GA28-92,1992-01-01《場所風險等級和安全防護級別的規定》

GYT253-88 ?《建筑電器安裝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

2.4.3系統的設計思路

從安全的角度考慮

目前,綜合管廊主要存在以下四大問題: 一是人的不安全行為(違章)造成的人員安全問題,二是物的不安全狀態(隱患)導致的設備安全問題,三是環境的不安全條件(隱患)誘發的環境安全問題,四是組織的不安全因素(管理漏洞)導致的管廊安全問題。

以上四大核心因素共同誘發能量的不正常傳遞,從而造成管廊事故。因此,系統必須對這四個核心因素進行管控,以實現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和環境的不安全因素等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預測)和解決(啟動安全設備或報警),從而實現地下管廊的本質安全。

(1)針對人員安全:通過人員標識卡、便攜式巡檢儀、人員探測計數器等管控人的不安全行為,使巡檢人員達到可視化管理、無關人員實現防范入侵管理。

(2)針對環境安全:通過多功能監測基站和智能傳感器對管廊溫度、濕度、水位、氧氣、H2S、CH4等環境要素實時監控,實現危險源管理、辨識、評估和控制,從而消除環境的不安全因素。

(3)針對設備安全:通過智能傳感器、儀表和多功能監測基站對監控設備、排水設備、通風設備、通信設備、消防設備、照明設備、電纜溫度等進行實時在線感知、報警聯動、遠程控制和指揮調度,使之始終處于安全狀態。

(4)針對管理安全:通過建立安全機制和預警管理體系,實現現場可視化、問題可視化和隱患的可視化,達到管理無失誤、指揮無失誤、操作無失誤,在此基礎上實現未雨綢繆、超前預報,防患于未然。

城市綜合管廊的建設目標是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自動化,用智慧覆蓋整個管廊運行管理的全過程,實現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智慧型管廊。

從物聯網的角度考慮

本系統利用先進的物聯網技術,通過數據采集、數據傳輸、數據分析實現對地下管廊的屬性信息和狀態信息運行透徹的顯示,通過實時采集獲取人員、設備、環境、流程制度等在內的一切數據,實現地下管廊管理的可視化,提高管廊安全性和用戶滿意度。

 

管廊內所有的信息都要通過設備數據標準化傳到平臺監控中心,而監控中心的各種控制命令則要傳輸到各段管廊的各種設備上。

這些信息主要有:

(1)監控攝像機的視頻信號和控制信號;

(2)人員位置信息和人員報警信息;

(3)環境傳感器和設備傳感器的模擬量數據;

(4)風機、水泵等設備的開關量數據;

(5)IP 電話的語音信息和無線對講信息;

(6)管廊的各種屬性信息和狀態信息;

(7)管理指令和流程信息等。

我們采用基于物聯網的整體解決方案化解以上所有問題。系統基于物聯網的標準接口,用戶可以很順利的處理來自不同設備及環境的數據,滿足末端設備擴展需求。利用物聯網對地下管廊進行感知和識別,通過網絡互聯,進行傳輸、計算、處理和數據挖掘,實現對地下管廊的實時控制、精確管理和科學決策。

2.4.4系統結構

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網絡采用三層網絡模型:設備層、控制層和信息層。在設備層采用工業現場總線,控制層采用工業以太網,信息層采用管廊現有的工業環網。由于控制層和信息層采用統一的網絡,將原先按功能垂直劃分的系統,變革為網狀的或矩陣結構,消除了各系統信息交換的瓶頸,形成一個貫穿整個管廊生產、運營各環節的數字神經。

信息層

采用以太網,用于全管廊的數據采集和程序維護,可接入管廊的資源管理系統,將管廊各方面的資源充分調配,平衡和控制,通過柔性的生產計劃實現全面、實時控制業務過程、信息支持決策以及支持創新體系。

信息層網絡是基于1000Mbps以太網的開放網絡技術,擁有廣泛的廠商支持。所有的網絡介質和附件(交換機、集線器、線纜、接頭、工具等)能夠從第三方購得而非廠商專有。

連接在以太網上的個人終端能夠以WEB瀏覽器的方式獲得他權限以內的數據。連接在以太網上的工程師站通過賦予一定權限后可通過網關進入控制層,對控制系統進行監控。信息管理系統能夠支持遠程登錄進行數據存取。

速度:10/100/1000Mbps自適應網絡

介質:骨干網連接必須通過交換機進行,連接介質選用光纖;各控制分站以太網設備采用五類雙絞線接入交換機。

網絡服務:系統能夠在同一介質鏈路上同時支持數據采集、編程上/下載,I/O控制等功能。

自動化控制層

主要采用工業以太網,局部根據實際情況配以現場控制網、設備網和第三方通訊技術,通過實時I/O控制、控制器互鎖和報文傳送,實現全系統的高效集成。

控制層網絡部分由PLC現場控制系統站、遠程I/O站、現場操作員站、就地和中央控制站等組成。提供實時I/O控制、數據采集和編程下載等功能。作為管廊監控的控制主干網,該主干網能在任何節點接入網絡,而不需要更改從前的站號和配置,并充分考慮了今后擴展的方便性。

開放性:控制網具有完全開放的,符合國際公認的網絡標準IEC61158,具備成熟的第三方連接能力。

實時I/O服務:對于遠程I/O數據和控制器間互鎖信息的傳輸,網絡具備高度的確定性和可重復性,網絡的刷新時間、I/O數據的傳送時間是可預知的、有保證的,系統一旦啟動,數據傳輸的性能隨網絡距離、節點數量的增刪、網絡通訊量的變化而變化;允許用戶對不同的控制設備如不同的開關量、模擬量、控制器等分別指定不同的刷新速率,滿足工藝要求。

信息傳輸服務:控制層設備提供了方便的接入端口,無論從任何一點接入,都能方便地支持編程上傳/下載、系統診斷和數據采集功能,且不需要復雜的編程或特殊的軟硬件支持,同時不影響實時信息傳輸性能。

網絡模式:控制層按照管廊監控系統及地理分布,采用復合型冗余工業ETHERNET網絡結構。

(圖略)

工作模式:支持主從、對等、多主等多種靈活的數據通訊結構。數據塊傳送和報文發送都可通過組態完成,不需額外的復雜編程。

網絡速度:1000Mbps,且速度不隨網絡長度和網絡上的站點數量變化而變化;

網絡節點數:單一網絡可提供多達254個站點的連接能力,并根據應用需要,支持靈活的網絡分段以及相應的隔離或者橋接方案;

網絡介質:可支持雙絞線和光纖連接,根據實際需要提供靈活的電纜形式,如鎧裝、地埋、高柔性等電纜形式;

本質安全:控制層網絡能夠支持本質安全的I/O,以便將遠程I/O延伸到可能的防爆區域,且同時保持通訊的一致性和高性能實時通訊。

組態:擁有現成的靈活的網絡組態工具和強大的網絡診斷功能。

冗余:系統通過環形拓撲實現控制網絡冗余連接,即控制網上任何一點的單一鏈路連接意外斷開,系統都能通過環網的反方向提供后備鏈路,保證系統可用性的同時兼顧經濟性,環網主干鏈路全部采用單模光纖,保證故障切換時間均<50ms。

設備層

采用設備網,用于底層設備的低成本、高效率信息集成,達到減小費用和方便安裝之功效。

現場設備層網絡用以連接底層現場設備,減少現場接線,提高系統信息化和智能診斷水平,符合開放網絡要求,易于安裝、實施和維護?;诂F場設備的多樣性及特點的不同,允許有多種現場設備總線,分別提供普通底層設備和過程儀表的連接能力。但是網絡的種類和層次應盡可能少,而且應當與控制層總線協議模式保持一致性,并都能夠提供現成的、成熟可靠的通訊接口,能夠通過控制層任意一點接入,實現對設備層網絡完整的組態、診斷、控制和數據采集,所有這些功能的實現應盡可能簡單、無需編程或者任何復雜的網關設備。

開放性:設備網是符合國際標準的現場總線,該總線在國內有良好的接受程度,被證實是先進的、可靠的、符合未來發展方向的主流現場總線。

拓撲:總線-分支線結構,同時支持靈活的樹型、星型、雛菊鏈等結構,最大網絡拓撲范圍500米,單個網段連接節點數可多達64個;

速度:最低網絡速度不低于125Kbps,最高可達500Kbps;

工作模式:支持主從、對等、多主等多種靈活的數據通訊結構。在報文傳輸方面,提供查詢、逢變則報、周期性發送、選通等多種靈活高效的通訊方式。

供電:采用總線供電方式,所有通訊接口模塊無需額外的電源。采用+24V直流供電方式,電源的分布根據網絡具體情況可以靈活布置。

2.4.5系統功能介紹

ACU主控制管理工作站負責對分站ACU系統的維護和管理,接收綜合管廊內H2S、CH4、O2、溫度和濕度檢測儀檢測數據,以及紅外對射器、電力檢測儀和電力漏電火災報警器的數據,生成控制指令,并提供人工操作界面。系統有四種控制方式:

(1) 就地控制

(2) 遠程集中控制(調度員控制每個設備解鎖單獨開停)

(3) 按程序流程自動控制(調度員發出啟動命令,或各流程上的設備按照啟動條件自動啟動,按流程閉鎖關系自動閉鎖停止設備)

(4) 檢修試驗控制

四種控制方式之間有嚴密的閉鎖關系

日常每天計劃內排風由人機界面設定,并定時執行排風計劃,同時聯動誘導風機。

運維人員進入管廊,可安排臨時排風計劃,啟動排風機并聯動誘導風機,確保廊內空氣質量

當水位超過設定的警戒高度,水泵電控箱聯動排污泵排水,監控系統進行遠程污水井液位監測,并可遠程強制開啟。

環境聯動:當O2<19,溫度>39,濕度>90,H2S>10mg/m3,CH4>0.1%時,啟動風機。

實時檢測環境參數、設備(包括風機、水泵)運行參數、紅外對射防入侵監測系統以及供電監測系統:

檢測的電氣參數:分區配電箱內如變壓器溫度、配電的電壓、電流、頻率、功率因素、有/無功電量等電力參數等。

監控組態軟件選用國內或國際知名公司產品,產品需定位于國內高端HMI/SCADA自動化市場及應用,是企業信息化的有力數據處理平臺。需要歷經多年多行業的開發和深入的行業應用,在樓宇IBMS及管廊系統等行業有應用事例,具備大量的行業圖形控制組件,適合專業行業自動化軟件工程的快速構建,HMI界面可以滿足各個行業特殊的需要。

互聯網時代的驕傲提供在Internet/Intranet上通過IE瀏覽器以“瘦”客戶端方式來監控工業現場的解決方案;支持通過PDA掌上終端在Internet實時監控現場的生產數據,支持通過移動GPRS、CDMA、GSM網絡與控制設備或其它遠程節點通訊;面向國際化的設計,同步推出英文版和繁體版,保證對多國語言版的快速支持與服務;軟件內嵌分布式實時數據庫,數據庫具備良好的開放性和互連功能,可以與MES、SIS、PIMS等信息化系統進行基于XML?、OPC、ODBC、OLE?DB等接口方式進行互連,保證生產數據實時地傳送到以上系統內。

強大的移動網絡支持通過移動GPRS、CDMA網絡與控制設備或其它遠程節點通訊,移動數據服務器與設備的通訊為并發處理、完全透明的解決方案,消除了一般軟件采用虛擬串口方式造成數據傳輸不穩定的隱患,有效的流量控制機制保證了遠程應用中節省通訊費用。

完整的網絡冗余及軟件容錯解決方案作為大型SCADA、DCS軟件,軟件需支持控制設備冗余、控制網絡冗余、監控服務器(雙機)冗余、監控網絡冗余、監控客戶端冗余等多種系統冗余方式。軟件支持控制設備冗余如SIEMENS公司的S7-1500H,GE的GE9070系列PLC的冗余模式,支持普通的232、485、以太網等控制網絡的冗余,支持控制硬件的軟冗余切換和硬冗余切換。

穩定的通訊處理是一個完全集成的工業控制軟件產品,完全兼容微軟的32/64位Windows?XP、Windows?7及Windows?Server?2008操作系統,通過提供可靠、靈活、高性能的監控系統平臺,極大地提升了客戶的投資回報率。通過其提供的簡單易用的配置工具和強大的功能使您能夠針對各種規模的應用進行快速開發并部署。支持通過RS232、RS422、RS485、電臺、電話輪循撥號、以太網、移動GPRS、CDMA、GSM網絡等方式和設備進行通訊。支持離線診斷,在開發環境下可以診斷是否正常通訊。支持不同協議的設備在一條通訊鏈路進行通訊。支持在大型SCADA系統中的遠程通道冗余通訊。

支持主流的DCS、PLC、DDC、現場總線、智能儀表等3000個以上的IO設備的通訊驅動程序,支持通過RS232\RS422\RS485、電臺、電話輪巡撥號、以太網、移動GPRS、CDMA、GSM、Zigbee網絡等方式與遠程現場設備進行通訊,支持與國內外主流的PLC、SCADA軟硬件、DCS、PAC、IPC等設備通信與聯網。監控組態軟件ForceControl?V6.1在6.1版本基礎上對IO通訊驅動庫進一步進行了豐富,新增了諸多工業市場上當前流行的設備,比如:ABB的AC500、西門子S7-1200系列以太網驅動、菲尼克斯ILC300\RFC400系列PLC通訊驅動、貝加萊X20系列PLC通訊驅動、GE?PACSystems?RX7i和RX3i系列以太網通訊驅動、BACNet/IP驅動。以及針對使用MODBUS協議的PLC開發的專有驅動,包括:ABB的AC500、施耐德Modicon系列支持M218\M238\M258、和利時LK\LM系列等。4.3.4??豐富的圖形處理能力方便、靈活的開發環境,提供各種工程、畫面模板、可嵌入各種格式(BMP、GIF、JPG、JPEG、CAD等)的圖片,方便畫面制作,大大降低了組態開發的工作量;強大的分布式報警、事件處理,支持報警、事件網絡數據斷線存儲,恢復功能;支持操作圖元對象的多個圖層,通過腳本可靈活控制各圖層的顯示與隱藏;強大的ActiveX控件對象容器,定義了全新的容器接口集,增加了通過腳本對容器對象的直接操作功能,通過腳本可調用對象的方法、屬性;全新的、靈活的報表設計工具:提供豐富的報表操作函數集、支持復雜腳本控制,包括:腳本調用和事件腳本,可以提供報表設計器,可以設計多套報表模板,報表文件格式兼容Excel工作表文件,支持圖表顯示自動刷新,可輸出多種文件格式:?Excel、TXT、PDF、HTML、CSV等。

優秀的交互式容器監控組態軟提供多個數據接口及強大的交互式容器,可以很好的和第三方軟件結合。數據庫開放了C、C++、COM、OPC、ODBC、OLEDB等主流數據交互接口,使用戶可以進行相應的系統擴展來滿足不同的需求。軟件自身就是一個標準ActiveX控件的容器,可以在軟件中使用一個或多個ActiveX控件。軟件與.NET技術可無縫集成,用戶可以用WinForm窗體技術或WPF技術,方便設計出炫麗的應用組件,添加到軟件中。對于邏輯簡單而界面效果要求較高的程序,.NET在開發上更簡單高效,演示效果更加炫麗。

優化的組件通訊機制監控組態軟件新增多個后臺組件,如報警中心、歷史數據中心專門用來處理系統中的報警和歷史數據。以前組件需要直接向實時數據庫請求報警數據和歷史數據,增加了實時庫的通訊壓力,現在通過復合組件與后臺的綁定,后臺統一處理這些請求,明顯降低了實時庫的負荷,增強了處理實時數據的性能。并且,通過這種機制的優化,增加了軟件開發的靈活性,針對行業客戶某些定制化的需求,提供了一條新的解決路徑。

圖表曲線功能提供了實時趨勢、歷史趨勢、x-y曲線、歷史報表、萬能報表、內置數據表等豐富的圖表功能,方便進行實時數據及歷史數據的曲線顯示、靈活的數據報表定義和輸出,方便班組統計、成本核算等的管理。

簡單、方便快速的報表生成工具,能進行日報、月報、季報、年報的生成,對數據存儲的時間范圍、間隔、起始時間可進行任意指定,并可以根據存儲的時間進行歷史數據查詢。簡單、方便快速的報表生成工具,能進行日報、月報、季報、年報的生成,對數據存儲的時間范圍、間隔、起始時間可進行任意指定,并可以根據存儲的時間進行歷史數據查詢。強大的多媒體支持,播放各種格式的視頻、音頻文件,如Flash、幻燈片等,可以有效的集成視頻監控。

報警與事件系統提供多種報警檢查方式,支持傳統的聲光報警、語音文件報警,支持操作人員報警確認管理機制,使您輕松構建報警系統。支持電話語音報警、E-mail通知方式報警,支持GSM方式短信報警,生產出現問題的時候,通過移動網絡可以將報警信息及時的發送到管理者的手機上。軟件在運行時自動記錄系統狀態變化、操作過程等重要事件,一旦發生事故,可就此作為分析事故原因的依據,為實現事故追憶,提供基礎資料;操作人員可以根據生產需要將生產重要畫面、曲線實時抓拍并存放到本地保存;報警和事件記錄可以存放關系型數據庫中,便于分析、查詢和統計;支持內部自診斷,對IO通訊故障、網絡通訊故障都可以進行報警提示;

  1. 系統對電力隧道內有害氣體、空氣含氧量、溫濕度、風機、照明、水泵、井蓋等環境參量進行監控,有效實時的監測隧道內情況。
  2. 系統實時監測隧道內的氧氣、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氫等氣體含量,當氣體含量超過一定標準時,系統立即報警,并可在自動模式下聯動相應區域風機進行強制換氣。
  3. 系統實時監測隧道集水井水位超限信號,并根據水位超限信息進行水泵控制操作,即當水位超過設定標準時立刻啟動或者停止水泵。
  4. 系統實時監測管廊內水管上電動閥,根據水管的水流量情況以及是否漏水情況,控制電動閥,保證水管內水流量的充足,同時也能根據水管漏水情況對電動閥進行調節。
  5. 系統具備環境參量超標自動告警功能,并通過監控平臺以圖形、語音、短信等方式進行報警與通知相關人員。
  6. 隧道環境監測系統檢測到氣體、濕度異常報警等時,可聯動相關區段的風機進行強制換氣。

當工作員站(集中監控平臺)接收到非法入侵報警或者其他監測系統報警,需要輔助攝像頭做現場確認時,可遠程開啟管廊現場照明設備。

1)水位監測

水位傳感器體積小,反應靈敏,安裝方便??梢詫崟r監控積水井內液位情況。測得的液位數據可經ACU上傳至綜合監控平臺,實現集中管控。

配置原則:管廊內有水管一側倉內,每個監控區內地勢最低的兩點(一般在集水坑處)各安裝一個水位傳感器。

2)溫濕度監測

在密閉管廊內氣體濕度過高會導致非金屬材料霉變老化、金屬材料銹蝕等,極大縮短設備、電纜使用壽命,造成安全隱患。

安裝在管廊現場的濕度檢測儀實時感知現場空氣濕度信息,并通過屏蔽控制電纜接入當前區間ACU,傳輸至控制中心的綜合監控平臺。

????配置原則:每個區段內通風最不利的地方(一般為通風口與投料口的中間點位置,具體也可視現場實際情況做調整)配置一套濕度檢測儀。

溫濕度監測儀技術要求(表略)

3)氣體監測

封閉管廊內由于空氣流通性差,常出現氧氣含量過低,有害、可燃氣體含量過高等情況。運維人員貿然進入容易因缺氧暈厥或有害氣體中毒,對人員安全造成很大威脅??扇細怏w含量過高會導致火災、爆炸事故。

此項目中對氧氣含量、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氫含量等進行監測?,F場傳感器將實時監測到的氣體含量信息通過屏蔽控制電纜接入當前區間ACU,傳輸至控制中心的綜合監控平臺。

配置原則:每個監控區段內通風最不利的地方(一般為通風口與投料口的中間點位置,具體也可視現場實際情況做調整)配置一套氣體傳感器。

安裝位置指導要求(圖略)

4)水泵控制

電力隧道綜合監控平臺軟件可通過以太環網系統控制現場水泵開啟、關閉??刂菩盘栍涩F場ACU輸出。當水位傳感器檢測到積水坑內積水位太高,發出異常,綜合監控平臺軟件會自動控制開啟排水泵,排出過多積水;水位降低至某一設定的允許值之后,綜合監控平臺軟件自動控制關閉排水泵,停止排水作業。

5)風機控制

當環境監測系統檢測到氣體、濕度異常報警等時,可聯動相關區段的風機進行強制換氣。當火災報警系統發出火情警報時,可聯動確保相關區段的風機關閉。此外還可根據GB50838-2015《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中對通風系統的要求:“正常通風換氣次數不應小于2次/h,事故通風換氣次數不應小于6次/h”,在綜合監控軟件中提前設置好開啟、關閉風機的程序,實現系統定時自動進行隧道換氣。

6)照明控制

綜合管廊綜合監控平臺軟件通過以太環網系統控制管廊現場的照明設備啟閉。當工作員站(集中監控平臺)接收到非法入侵報警或者其他監測系統報警,需要輔助攝像頭做現場確認時,遠程開啟管廊現場照明設備,控制信號由當前區段ACU輸出。

7)設備控制說明

設備控制主要包括隧道現場防火門、風機、排水泵、照明等設備的控制,隧道現場相應設備配有各自的控制設備,系統能通過現場區域控制單元對控制設備發出相應控制信號,控制信號可以是RS485總線的MODBUS協議信號或者干接點信號。

8)氣體傳感器技術參數

(表略)

9)電力監測

綜合管廊的消防設備、監控與報警設備、應急照明設備應按現行國家標準

《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50052 規定的二級負荷供電。

天然氣管道艙的監控與報警設備、管道緊急切斷閥、事故風機應按二級負荷供電,且宜采用兩回線路供電;當采用兩回線路供電有困難時,應另設置備用電源。

其余用電設備可按三級負荷供電。

綜合管廊內針對供電系統的監控,一般通過RS485通信方式,并遵從IEC870-5-103通信規約,以信號總線方式將高壓配電柜中智能中繼保護模塊和低壓智能測控模塊連接成電力監控現場網絡,對電力系統進行遙控、遙信和遙測功能,能對全管廊實現電力調度自動化。

供配電系統的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應對變電所、配電單元的進線開關、主要饋線開關的狀態、故障跳閘報警信號進行監測;

(2) 宜對變電所、配電單元的進線電量和失壓、過電壓、過電流報警信號進行監測;

(3) 宜對變壓器的運行狀態和高溫報警信號進行監測;

(4) 應對EPS、UPS運行狀態及故障報警信號進行監測。

2.4.6系統配置說明

PLC主控制管理工作站負責對分站PLC系統的維護和管理,接收綜合管廊內H2S、CH4、O2、溫度和濕度檢測儀檢測數據,生成控制指令,并提供人工操作界面。每個分區設置1套PLC控制器(安裝于PLC控制箱內,詳見視頻監控與入侵報警系統平面圖),利用1000M工業級以太網絡為傳輸平臺,PLC控制器通過RJ45口就近接入同分區內的設備控制以太網絡環網交換機。各分區PLC控制負責接收H2S、CH4、O2、溫度和濕度檢測儀、風機污水泵電控箱及污水井液位數據,負責各分區風機、水泵的控制。H2S、O2、溫度和濕度檢測儀輸出信號為4~20mA,采用ZR-RVV-2X1.5mm2電纜接入同分區內PLC,CH4信號通過可燃氣體報警主機接入PLC,供電電纜采用ZR-RVV-2X1.5mm2,從同分區內PLC控制箱內取電。H2S、CH4、濕度檢測儀器安裝位置距離出風口10米左右,距離投料口20米左右,彼此安裝間距為0.2米,溝內吸頂安裝;O2離地1.6~1.8米安裝。

對綜合管廊內環境參數進行監測與報警。環境參數檢測內容應符合表3.1-1的規定,含有兩類及以上管線的艙室,應按較高要求的管線設置。氣體報警設定值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密閉空間作業職業危害防護規范》GBZ/T20520的有關規定。

H2S、CH4、O2、溫度和濕度檢測儀應設置在管廊內人員出入口和通風口處。表3.1-2環境參數200米檢測內容中數量為2個的檢測儀均為出入口處安裝;水位檢測儀安裝在相應的集水坑內;燃氣艙內H2S和O2檢測儀除了出入口處各安裝1個外,還有1個安裝在分區中間通風口處,CH4檢測儀3個安裝在出入口和中間通風口,剩余2個安裝在通風口和出入口之間。

應對通風設備、排水泵、電氣設備等進行狀態監測和控制;設備控制方式宜采用就地手動、就地自動和遠程控制。

每個200米防火分區的點位預統計為(表略)

PLC應采用應采用先進、可靠、穩定的國際知名產品,例如西門子、歐姆龍、AB、ABB等國內應用較多的知名廠家,PLC的所有模塊的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均應達到或超過20萬小時,PLC站(包括遠程I/O站或分布式I/O站),要求I/O模塊、通訊模塊等均應與CPU模塊是同一系列的產品,并嚴格保持同等的規格等級和尺寸大小。

工作溫度:0~60°C

儲存溫度:-40~85°C

使用環境濕度:5~95%無凝露

抗振動:5 g @ 10~500 Hz

主站PLC為大型控制系統,掃描速度0.03us/字節,支持熱插拔,單處理器I/O能力為256000點數字量、8000點模擬量,背板采用Producer/ Consumer通訊技術,具有TUV的SIL2的安全等級認證。

主從站CPU應提供充足的內存以滿足應用本身和未來擴充的需要,CPU內置的用戶內存應不小于2兆(不包含擴展內存),并提供不小于1GB的閃存。程序區和用戶數據區采用完全的自動內存分配機制,也可由開發人員任意分配系統內存,分別用于系統運行,存儲應用邏輯程序和存儲工程應用文件;

控制系統通訊模塊、特殊模塊等均應與CPU模塊嚴格保持同等的檔次、尺寸及設計規格等,是同一系列的產品。

控制系統必須能夠提供包括梯形圖、功能圖塊、順序功能圖和結構化文本等在內的符合IEC61131-3標準的靈活的編程語言支持。

控制器應為基于變量或標簽(Tag)的控制器,數據的標記和引用方式應該是具有自說明性質的標簽。要求程序下載過程中標簽本身的信息不能丟失,從而保證用戶程序良好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

控制系統支持快速內存升級技術,處理器、I/O模塊、網絡模塊都應能夠在現場通過軟件升級至最新版本;

系統沒有定時器和計數器的數量限制,也沒有PID回路數的限制。

控制系統處理器和輸入輸出模塊應是完全的軟件可配置,包括模塊信息刷新時間、模擬量工程標定、上下限報警、斜率限制等;

環境條件:

工作溫度 ?0℃到60℃

儲存溫度 ?-40℃到85℃

相對濕度 ?5% 至 95%(無冷凝)

沖擊:11ms,15G

振動:10 至 500Hz 2g峰值加速度

控制系統電源要求:工作電壓:85~265VAC/47~63HZ;或18~32VDC

控制系統電源要求:

工作電壓:85~265VAC;

頻率范圍:47~63HZ;

工作溫度:0~60攝氏度;

保存溫度:-40~85攝氏度;

相對濕度:5~95%;

控制系統系統安全

為保證整個控制系統系統的安全,控制系統應滿足以下安全方面的考慮:

1) 密碼保護

2) 程序文件/數據表保護

3) 存儲器數據文件覆蓋/比較/改寫保護

4) 強制保護

5) 鑰匙開關

電源模塊

工作電壓:85~265VAC;

頻率范圍:47~63HZ;

工作溫度:0~60攝氏度;

保存溫度:-40~85攝氏度;

相對濕度:5~95%;

開關量輸入模塊

故障報告和現場級的診斷檢測;

完全軟件可配置;

模塊密度不超過32點;

故障鎖定功能;

認證 Class I/Division 2, UL, C-Tick,EC ATEX ;

環境條件:

工作溫度:0 to 60°C (-4 to 131°F)

儲存溫度:-40 to 85°C (-40 to 185°F)

相對濕度:5 to 95% 無冷凝

開關量輸出模塊

點級的故障報告和現場級的診斷檢測;

完全軟件可配置;

模塊密度不超過32點;

故障鎖定功能;

故障時標功能;

在編程和模塊故障時軟件可設定模塊輸出狀態;

認證 Class I/Division 2, UL, C-Tick,EC ATEX ;

環境條件:

工作溫度:0 to 60°C (-4 to 131°F)

儲存溫度:-40 to 85°C (-40 to 185°F)

相對濕度:5 to 95% 無冷凝

模擬量輸入模塊

定標、報警完全軟件可配置;

模塊分辨率:12位;

模塊密度不超過8個通道

故障鎖定功能;

開路檢測功能;

輸入過載保護功能;

認證 Class I/Division 2, UL, C-Tick,EC ATEX ;

環境條件:

工作溫度:0 to 60°C (-4 to 131°F)

儲存溫度:-40 to 85°C (-40 to 185°F)

相對濕度:5 to 95% 無冷凝

模擬量輸出模塊

定標、報警完全軟件可配置;

模塊密度不超過4點;

模塊分辨率:12~16位;

故障鎖定功能;

輸出過載保護功能;

輸出短路保護功能;

認證 Class I/Division 2, UL, C-Tick,EC ATEX ;

環境條件:

工作溫度:0 to 60°C (-4 to 131°F)

儲存溫度:-40 to 85°C (-40 to 185°F)

相對濕度:5 to 95% 無冷凝

串行通信模塊

端口類型:RS232/422/485

速率:110—115.2 Kbps

通訊協議:可支持Modbus RTU/ASCII 主從站模式

控制字:超過496個字的輸入輸出

2.4.7系統數據庫設計

支持PostgreSQL 9.2以上,可支持Mysql5.1以上、Oracle11g以上、SQL Server 2008。

2.4.8系統接口設計

標準化

l支持GB/T 28181-2011設備接入。

l支持基于國標(GB/T 28181-2011)和省標(DB33/T 629-2011)協議的平臺級聯。

l支持標準RTSP協議。

l支持SNMP協議的網管采集。

技術兼容

l接口后向兼容:PLC監控系統平臺接口提供四個版本的后向兼容。

l操作系統兼容性,兼容Windows Server 2008 R2 SP1 / Windows Server 2012 R2 / CentOS 6.2。

l應用服務器兼容:兼容Tomcat6以上。

l瀏覽器兼容:支持IE8,可支持IE6、IE11。

l設備接入兼容:兼容SDK、國標、e家、Onvif、PSIA等協議。

l視頻傳輸服務兼容支持第三方標準的RTSP協議。

l視頻傳輸管理服務兼容支持提供RTP、PS、國標封裝或者原始封裝的碼流。

2.4.9系統清單

(表略)

未完待續。。。。


有正公司為客戶提供地下綜合管廊BIM咨詢服務,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歡迎致電400-029-3382咨詢

 

 

有正智慧管廊設計方案實例(2)

第2章?全段管廊系統設計方案

2.1項目概況

從系統層次上分為控制中心和綜合管廊兩部分。

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的千兆工業以太網交換機通過單模光纖與管廊現場區域控制單元(ACU)組成千兆以太環網??刂浦行脑O置大屏顯示系統,集中顯示管廊監控信息??刂浦行牟俦O控平臺通過以太網絡與管廊內現場的區域控制單元(ACU)通訊,獲取現場各設備的狀態、儀表檢測數據的實時數據,必要時報警;同時,監控平臺還向現場設備發出控制命令,啟、停相關設備。

綜合管廊

管廊現場配置監控系統終端設備如監控攝像機、IP電話、通風機、排水泵、井蓋、氣體傳感器、紅外對射設備、消防報警設備等,通過現場ACU實現各種監控設備的集成、監控數據采集以及監控設備控制等。

?

2.2系統組成

(圖略)

  • 綜合信息管理平臺

研發定制的綜合管廊在線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完全基于專業全面的智慧市政體系結構進行系統的架構和設計,系統以高度的開放性各類設備的物聯互通和跨系統、跨平臺的數據共享。

  • 管廊環境與設備監測系統

管廊內的區域控制單元(ACU)需采集管廊區間投料口及廊道的視頻影像、通風機運行工況、水泵運行工況、各種采集器的實時數據等,送至綜合管廊在線監控平臺軟件進行集中分析、管理、存儲與展示。管廊區域控制單元(ACU)還可接收綜合管廊在線監控平臺軟件或者相關報警控制設備所發來的控制指令,并根據指令要求控制管廊現場的風機、照明、井蓋、水泵等設備。

  • 視頻監控系統

在管廊重要部位及出入口處安裝視頻監控攝像機,全面覆蓋附近所有敏感區域,保證監控中心24小時處于監控狀態。

  • 應急通信系統

應急通信系統通過以太網可實現各電話(含控制中心處電話機管廊現場電話)之間的相互呼叫。

  • 人員定位系統

采用超高頻RFID射頻識別技術、計算機處理技術、互聯網通信技術等信息化技術,對人員相關的位置追溯、歷史行走軌跡查詢、巡檢計劃制訂與執行。

  • 地基自動化沉降在線監測系統

基于房屋周邊城市建設比較多,這些基建以及重型設備對地基房屋造成一定的影響,使地基發生不同程度的沉降、錯位等問題,為了防范于未然,使地基的損傷不超過臨界值,我們要時時對地基的沉降、錯位情況有詳細的了解,以便于日常的維護。

  • 紅外對射防入侵監測系統

紅外對射防入侵系統主要是對非法進出入隧道的人員進行監視和管理,目的在于防止非法入侵。如遇非法入侵能夠自動報警。配以視頻監控能實時而直觀的觀察和記錄現場的實際情況。

  • 電子巡查系統

電子巡查系統是對管廊現場巡查行為進行記錄并進行監管和考核的系統,是安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地對管理維護人員的巡邏工作進行管理。

  • 出入口門禁系統

通過門禁控制,對監控中心、管廊艙室和管廊出入口等處實施出入管理,強化管廊安全防范功能。

  • 電子井蓋系統

通過無線云傳感網通訊系統平臺實現城市井蓋的實時監測與管理。該系統能夠穩定、可靠地監測城市井蓋的狀態(異常開啟、維修管理、異常閉合)。

 

2.3計算機網絡系統

2.3.1系統目標

所有設備務必是全連接網絡,按照安全、可靠、可運營、可擴展的原則,建設一套易于管理維護、滿足工業標準應用、技術領先的網絡系統。

 

2.3.2系統的設計原則與依據

  • 支持11a/n/ac和802.11b/g/n標準(wlan);
  • 支持IETF 5415 CAPWAP協議(wlan);
  • 防護等級≥IP67(wlan、路由器);
  • 支持靜態路由,RIP-1/RIP-2,OSPF,BGP,IS-IS,路由策略、策略路由;
  • 支持IETF標準TRILL協議、VxLan協議;

2.3.3系統的設計思路

整體網絡本著以下原則進行建設:

1)先進性:采用先進的系統架構設計理念和解決方案,充分考慮未來業務的發展,系統設計和產品選擇要具有前瞻性,以適應科學決策和業務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保護投資的重要措施。

2)標準性:系統設計時,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必須遵循業界標準,特別是要提供標準接口,使系統具有較高的靈活性,方便擴展及與已有的系統互聯;同時,標準性也為今后的升級或引進新技術提供了保障。

  • 可擴展性:網絡將來覆蓋延伸方便,擴展成本小,后期新增設備可隨時、簡便的接入,新業務新用戶接入對整體網絡影響小。
  • 開放性:系統設計時,考慮提供豐富的二次開發接口,通過應用定制,其他外圍系統可通過二次開發包方便的調用平臺視頻資源,與平臺軟硬件設備實時交互,實現豐富的系統集成功能。

5)可靠性與安全性:建立完善、可靠的數據傳輸,系統多級訪問權限,備份與恢復機制,保證7*24小時穩定運行,達到高可用的要求。

2.3.4系統結構

(圖略)

1)出口層,主要用于實現管廊IT核心機房與政務網、互聯網的連通性和加強管廊內部IT系統的安全性。

2)核心層,用于數據中心、出口層、匯聚層設備的核心交換,支持數據中心常用的虛擬化、數據漂移的特性,能夠實現未來雙活數據中心。數據中心,用于管廊服務器、存儲等業務的數據交換,并且提供雙萬兆鏈路到核心,以供用戶訪問。網絡管理區,用于網管軟件的使用,不光要管理傳統的網絡設備,而且應該能夠管理服務器、存儲等IT設備。無線控制器,用于管理接入層的無線AP,實現AP的漫游,保證跨AP訪問時,不需要重新進行連接。

3)匯聚層,用于匯聚接入層上聯的業務,由于部署位置還是在管廊里,因此匯聚層設備應是工業級的交換機。

4)接入層,用于終端層設備的接入,如:監控攝像頭、物聯網終端等。由于部署位置還是在管廊里,因此匯聚層設備應是工業級的交換機。

5)終端層,用于此次管廊建設的監控、探測等終端儀器。

2.3.5系統功能介紹

下面是對各個層次網絡設備介紹。

2.3.5.1出口層介紹

管廊的內部網絡外聯互聯網和政務網,有以下幾個特點:

1)容易成為DDoS攻擊的目標,而且一旦攻擊成功,業務損失巨大。

2)對設備可靠性要求較高,需要邊界設備支持持續大流量運行,即使設備故障也不能影響網絡運轉。

基于以上特征,此次提供的防火墻提供如下功能:

  • 將終端層、數據中心、網絡管理區劃分到不同安全區域,對安全區域間的流量進行檢測和保護。
  • 根據對外提供的網絡服務的類型開啟相應的內容安全防護功能。文件服務器開啟文件過濾和數據過濾,針對郵件服務器開啟郵件過濾,并且針對所有服務器開啟反病毒和入侵防御。
  • 外網訪問建立VPN隧道,使用VPN保護公司業務數據,使其在Internet上安全傳輸。
  • 開啟DDoS防御功能,抵抗外網主機對內網服務器進行的大流量攻擊,保證企業業務的正常開展。
  • 對內外網之間的流量部署帶寬策略,控制流量帶寬和連接數,避免網絡擁塞,同時也可輔助進行DDoS攻擊的防御

6)采用雙機熱備部署,提高系統可靠性。單機故障時可以將業務流量從主機平滑切換至備機上運行,保證業務持續無間斷的運行。

2.3.5.2核心層介紹

核心層用于數據中心、管廊終端數據接入轉發的核心區域,外聯互聯網和政務網,實現網絡管理、無線控制等功能,設計應遵從以下幾點:

1)網絡架構無阻塞,適應橫向流量不斷增加場景。

傳統網絡的數據流量基本上都是縱向的,橫向的流量很少,很少存在多打一的流量場景,設備緩存小且無法根據流量動態分配,云數據中心服務器之間業務是全互聯的,任何兩個服務器節點之間都有可能建立連接并產生業務交互,這就要求在網絡帶寬規劃時,需要做到轉發性能的位置無關性,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無阻塞,這就要求設備支持大緩存并且能在不同端口之間動態調度,低時延,組網上收斂比盡可能小。

2)動態打通二層網絡,網絡策略跟隨虛擬機一起遷移。

傳統方案在虛擬機遷移后,需要人工重新配置新虛擬機的IP和MAC,這會導致業務中斷,給用戶帶來巨大影響。分布式數據中心要求虛擬機在跨數據中心遷移前,能夠動態配置網絡;虛擬機遷移后,網絡能夠感知虛擬機新的位置,并自動生成拓撲。這就要求網絡支持大二層,即虛擬即遷移的過程中保證VLAN不變,IP不變,并且相應的ACL,QOS等網絡策略也跟隨一起動態遷移。

3)核心層實現無線控制器與接入層的無線AP的管理功能,網管對各個網絡子系統(數據中心、匯聚層、接入層、出口層)的管理。

2.3.5.3匯聚層介紹

此次網絡建設由于中心機房的光纖數量不夠,無法全部將接入層設備通過光纖直接連核心,因此在管廊內增加一個匯聚層,對通過接入層的設備千兆上聯進行匯聚,然后萬兆回傳到中心機房。

大致按照每兩公里部署一組匯聚,共需要5套匯聚,使用雙節點,共需要10臺匯聚,每臺匯聚下聯11臺接入層設備。

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 滿足工業級的防爆標準,普通交換機無法滿足需求。

2)由于存在多個接入層設備上聯情況,需要接入層設備具備多端口的接入能力和相對于接入層設備更大的處理能力。

2.3.5.4接入層介紹

管廊建設的終端層完成兩個功能:一個是監控、管廊檢測數據的回傳,一個是wifi的覆蓋。每200米部署一套工業交換機和一個室外型AP,滿足每套管廊的數據回傳的需求。

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 滿足工業級的防爆標準,普通交換機無法滿足需求。

2)由于存在多個終端層設備上聯情況,需要接入層設備具備多端口的接入能力。

3)管廊內部wifi數據通道打通

 

2.3.6系統配置說明

2.3.6.1出口層

出口層應部署防火墻,上聯互聯網、政務網采用單模光纖,需要配置如下:

(表略)

2.3.6.2核心層

    • 核心層部署的數據中心交換機,應支持clos架構、信元交換,提高交換網板的效率,支持VxLan、Trill等大二層協議,能夠平滑實現數據遷移。
    • 核心層部署的TOR接入交換機分為兩種,一種是千兆TOR交換機,一種是萬兆TOR交換機,用于接入GE/10GE端口服務器及存儲。
    • 核心層部署的網管,應能管理機房和此次所用的網絡設備包括交換機、路由器和無線AP等。
    • 核心層部署的無線控制器,應能管理所有的管廊里的無線AP,實現無線漫游。

(表略)

2.3.6.3匯聚層

此次匯聚選擇的路由器,滿足工業級交換機的惡劣的環境使用標準,并且提供了高密端口匯聚功能。

(表略)

2.3.6.4接入層

接入層設備選擇路由器,滿足工業級交換機的惡劣的環境使用標準,并且提供了高密端口接入功能。

接入層設備選擇的AP,應滿足工業級的惡劣的環境使用標準,采用全向天線連接方式,提升整體覆蓋密度。

(表略)

2.3.7系統接口設計

支持標準POE、POE++等接口

(表略)

 

未完待續。。。。


有正公司為客戶提供地下綜合管廊BIM咨詢服務,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歡迎致電400-029-3382咨詢

有正智慧管廊設計方案實例(1)

第1章?系統設計思想

1.1設計需求

管廊按不大于200米設一個防火分區,每個分區之間設一防火隔墻,隔墻設甲級防火鋼安全門。電力、通信線纜穿防火墻處設組阻火圈,給水、熱力管道穿防火墻處應采用不燃材料封堵。

為了便于對上述綜合廊道的運行進行科學而有效地管理,增強綜合廊道的安全性和防范能力,依據可靠、先進、實用、經濟的原則,規劃設計了綜合管廊信息化管理系統。為了便于方案說明,本方案整體劃分為四大部分進行介紹:

  • 全段管廊各系統設計(所有路段包括示范段需要配套的系統)
  • 示范段擴展功能設計
  • 綜合管廊開發有限公司預規劃大樓需要配套的設施設計
  • 地下綜合管廊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后端應用系統)

其中XX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開發有限公司預規劃大樓需要配套的設施設計主要包括數據中心機房建設及指揮中心建設。由于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目前還屬于一門新生事物,全國處在積極探索階段。XX市城市地下管廊建設在結合了前期各種調研與論證基礎上,同時秉承積極探索、資金節約角度,擬定在示范段水信倉內擴展部分功能以探索新系統的使用價值,以便于今后管廊建設推廣與利用。由于項目的特殊性,整體項目按照涉及國家秘密的信息系統分級保護技術要求參照秘密級建設。

全段管廊內主要包括以下系統

  • 計算機網絡系統
  • 環境監控系統(含溫濕度、氣體、液位傳感器以及防火門、水泵、風機和照明聯動等)
  • 視頻監控系統
  • 應急通訊系統
  • 人員定位系統
  • 地基自動化沉降在線監測系統
  • 紅外對射防入侵監測系統
  • 電子巡查系統
  • 出入口門禁系統
  • 電子井蓋系統
  • 數據存儲系統
  • 網絡信息安全系統

示范段管廊內(水主要包括以下系統

  • 管廊機器人系統
  • 單兵巡查系統

數據中心機房主要包括以下系統:

  • 機房裝修
  • 機房空調系統
  • 機房新風系統
  • 氣體消防系統
  • 機房配電系統
  • 防雷接地系統
  • UPS不間斷電源系統
  • KVM系統
  • 機房環境監控系統
  • 機柜冷通道節能系統
  • 機房布線系統
  • 屏蔽機房系統
  • 監控中心建設及輔助用房建設

指揮中心建設主要包括以下系統:

  • 裝修裝飾工程
  • 顯示系統工程
  • 坐席工位系統
  • 會議系統

綜合信息管理平臺主要包括以下平臺

  • 管廊建設管理平臺
  • 管廊日常綜合管理平臺
  • 管廊應急指揮平臺
  • 管廊運營管理平臺
  • 信息化支撐服務平臺
  • 統一數據交換平臺
  • 地下管廊分段管理中心平臺

1.2設計目標

針對此項目的特殊要求,我司特制訂如下設計目標:

  • 監控數據集中管理

綜合管廊在線監控系統所配置的綜合監控軟件為高開放性軟件,可實現對現場所有監控數據的集中管理。系統的應用軟件按其功能和對象采用模塊化設計,各功能模塊相互獨立,新增或修改應用軟件模塊不會影響其他應用軟件和系統整體運行。綜合監控軟件內置國際通用的技術協議(IEC61850、Modbus TCP等),具有高度開放性,既可兼容第三方廠家,方便業主根據需求后續添加新型監控設備;又可方便的與上層其他綜合管理系統實現無縫對接。

  • 集中監控界面友好、真實

以管廊組態監控管理系統和360度全景監控管理系統為基礎,在監控中心監控計算機的彩色大屏幕上可以非常真實地展示管廊的整體布置平面圖、管廊內各設備的分布圖、GIS的地理坐標定位、360度全景真實圖、儀表和設備監控的實時數據、儀表和設備的報警狀態及提醒標識等,讓用戶實時把控現場真實情況。

  • 現場設備聯動控制

當現場設備運行出現異常狀況時,自動聯動管廊內輔助設備,實現智能化控制。比如,根據國標GB50838-2015要求,“應對通風設備、排水泵、電氣設備等進行狀態奸惡和控制”;“應設置防火門監控系統”等。

1.3設計原則

  • 集中監控、統一管理:所有子系統通過光纖通訊網實時的將現場監控數據傳送至綜合管廊控制中心的集中監控平臺上,實現集中監控、統一管理。
  • 可靠性: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在關鍵環節上具有備份設計,在關鍵的設備上能消除單點失效,能實現系統中任何單一硬、軟件故障不致引起系統功能的喪失和數據丟失。系統的應用軟件按其功能和對象采用模塊化設計,各功能模塊相互獨立,新增或修改應用軟件模塊不會影響其他應用軟件和系統整體運行。
  • 靈活性:所有子系統,可隨意裁剪,可任意擴充,軟件具有高度開放性,內置國際通用的技術協議(IEC61850、Modbus TCP等),可方便與其它系統無逢對接。
  • 系統先進性:本系統在光纖測溫系統中采用了7項專利技術,“遠程泵浦光投送”、“受激拉曼抑制”、“采用光纖同步網實現局放精確定位”等等發明或技術都屬業界重大創新,處行業領先水平。
  • 可繼續開發性:系統具有硬、軟件逐步升級擴充能力,可以擴充數據庫而不必修改軟件。當硬件擴充后,軟件的互操作性和交互環境的兼容性可使軟件資源得到充分保護。配置的軟件應能支持新開發的應用軟件,和與其他系統接口匹配。
  • 安全性:系統采用分級用戶權限控制,數據庫支持備份,配備系統防火墻,硬件架構上專網專用,安全防護等級高。
  • 方便性:全智能化監控,實時掌握管廊運行狀態,無需定期日常巡檢。
  • 降低管理成本:做到多系統的綜合監控、集中管理,提高了系統的高效性,降低系統的管理成本。

1.4設計依據

  • 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GB50838-2015)
  • 國家電氣設備安全技術規范(GB19577-2009)
  • 國家電網公司電力電纜運行維護與管理規范
  • 國家電網公司電纜通道管理規范
  • 國家電網公司電力電纜運行規程
  • 線型光纖感溫火災探測器(GBT 21197-2007)
  • 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GB50217-1994
  • 電氣和電子測量和控制儀表的安全要求(ANSI-C39.5)
  • 工業控制裝置及系統的外殼(NEMA-ICS6)
  • 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GB50058)
  • 可燃性氣體探測用電氣設備(GB 20936-2009)
  • 可燃氣體探測器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 (GB15322-1994)
  • 自動化儀表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093-2002)
  • 自動化儀表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GB50131-2007)
  • 綜合布線系統設計規范(EIA/ITA568A、ISO/IEC11801、CECS72-79 )
  • 電氣裝置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A/T75-94 GBJ232-92 )
  • 安全防范工程技術規范(GB50348-2004)
  •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與要求 (GA/T75-94)
  • 安全防范系統驗收規則(GA308-2001)
  •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設計規范(GB50116-2013)
  • 電力系統數據標記語言—E語言規范(Q/GDW 215—2008 )
  • 電力二次系統安全防護總體方案(電監安全[2006]34號)
  • 視頻安防監控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 50395—2007 )
  • 視頻安防監控系統技術要求(GA/T367-2001)
  • 視音頻編解碼標準(ITU H.264 )
  • 防盜報警控制器通用技術條件(GB12663-2001)
  • 出入口控制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50396-2007)
  • 入侵報警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50394-2007)
  • 其它相關現行的國家和行業標準規范。

未完待續。。。。


有正公司為客戶提供地下綜合管廊BIM咨詢服務,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歡迎致電400-029-3382咨詢

如何設計管廊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

綜合管廊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其實也是對整個綜合管廊內部環境進行全方面監控的一種設置,在這種設計當中有更多的狀態和參數,然而在設計的同時,同樣也要對多功能基站準確及時地反映相關的信息,并且他們要把這一些信息集中到一些信息平臺當中,方便值班人員從這些信息里面發現一些環境與設備問題,及時地排除故障,這樣才能夠保證綜合管廊內部的平穩運行。

其實綜合管廊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在設置的過程當中,主要由一些不同的設備組成,包括環境監控,設備監控,多功能基站,智能led顯示器等等,這些設備在組成的同時,也有著嚴格的組成標準,根據目前整個綜合管廊的環境監控的一些規范性的要求,每一個綜合管廊每隔兩百米的范圍就應該設置一些相關的逃生口,通風口,防火門以及人員的進出口等等。

在每一個防火區域當中的出入口以及通風口當中,必須要安裝一些氣體的監測器,溫度的檢測器,水位的監測器,煙霧的監測器,同時這也要實現一些自動化控制的對接,而且要檢查一下整個信號就近的附屬單元,通過以太網對整個計算機進行全方位的監控。在監控的同時,把這些監控信息全部反映在一些監控中心的控制室上,然后,上面有具體的關于整個綜合管廊內部的一些溫度的含量,包括一些濕度的含量。

一旦整個探測器在設置的過程當中探索到了一些比較危險的氣體,那么周圍的一些作業人員會在第一時間看到這些警告,然后在每個防火區都會有一些信息提示,并且這些信息提示是以報警的方式來提醒周圍的人群。

在整個綜合管廊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當中,每一個防火區域在布置一些照明系統,風機系統,排水泵,紅外線入侵這些報警裝置的過程當中,他們都會對一些數據進行有效的采集,對儀表和設備進行有關的信息采集,并且監測一些報警信號,通過多功能機載平臺統一的進行傳送,多功能平臺在接受這些命令的同時,能夠有效地對所有的信息進行反應,并且,他也能夠通過遠程控制的方式有效地來對相應的防火分區進行照明設備的控制。來對他們的開關進行分合。


有正公司為客戶提供地下綜合管廊BIM咨詢服務,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歡迎致電400-029-3382咨詢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哪些事(二)

慮管徑大小因素

大口徑管道盡量靠近管廊柱子,單柱管架管道均勻布置在管架柱子兩側。

考慮設備位置因素

與相連接的設備相適應,公用工程管道布置在中央。

考慮被輸送物料的性質因素

低溫管、不宜受熱管與熱管道分開布置,腐蝕性介質敷設在下層。

考慮熱應力的影響

高溫管道、常溫管道按吹掃介質溫度考慮熱膨脹量、高溫大口徑在外側。

考慮儀表管道、動力電纜的安全

工藝區敷設地下電纜,有腐蝕性液體滲入的地方,采用架空槽板敷設,儀表管線同電纜一起考慮。電纜不允許布置在熱管道附近或者輸送腐蝕性介質下方,一般敷設在管廊走道的下面或者管廊柱子外側。

1、小管讓大管:小管繞彎容易,且造價低。2、分支管讓主干管:分支管一般管徑較小,避讓理由見第1條,另外還有一點,分支管的影響范圍和重要性不如主干管。

3、有壓管讓無壓管(壓力流管讓重力流管):無壓管(或重力流管)改變坡度和流向,對流動影響較大。

4、給水管讓排水管:除了上述第3條原因外,通常排水管管徑大,且水中雜質多。

5、常溫管讓高(低)溫管(冷水管讓熱水管、非保溫管讓保溫管):高于常溫要考慮排氣;低于常溫要考慮防結露保溫。

6、低壓管讓高壓管:高壓管造價高,且強度要求也高。

7、氣體管讓水管:水流動的動力消耗大。

8、金屬管讓非金屬管:金屬管易彎曲、切割和連接。

9、一般管道讓通風管:通風管道體積大,繞彎困難。

10、閥件小的讓閥件多的:考慮安裝、操作、維護等因素。

11、施工簡單的避讓施工難度大的。

12、工程量小的讓工程量大的。

13、技術要求低的管線讓技術要求高的管線。

14、檢修次數少的方便的讓檢修次數多的和不方便的。

15、非主要管線避讓主要管線。

16、臨時管線避讓永久管線。

17、新建管線避讓已建成的管線。


有正公司為客戶提供地下綜合管廊BIM咨詢服務,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歡迎致電400-029-3382咨詢。

【視點】解讀你所關心的:六本國家BIM標準體系計劃中!

文章來源:綠建斯維爾

在國家BIM標準體系計劃中,一共有六本標準將會陸續出臺?!督ㄖこ绦畔⒛P蛻媒y一標準》已發布,自2017年7月1日起實施?!督ㄖ畔⒛P褪┕脴藴省芬寻l布,自2018年1月1日起實施。

問:BIM都出國標了,是不是要強制執行了?無規矩不成方圓!工程項目的參與者要進行高效協作,就得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可以雙方自己約定。雙方在簽訂合同的時候,與其約定上百條合同細則,不如拿出一個雙方都認可的權威標準,只要在合同上加一句:依照GB/T某某某執行本項目,就勝過千言萬語。而一旦推薦性標準寫到合同中,就必須強制執行了。

問:BIM國家標準的出臺,會不會像CAD標準那樣無人問津呢?肯定不會。盡管CAD標準中對CAD軟件的使用方法做出了詳細的規定,但CAD軟件的最終產品就是一個東西:圖紙。

無論你在使用過程中是否執行標準,只要最終出的圖紙符合出圖要求,就可以正常使用。

當然,大家都不使用這個標準,確實會給從業人員帶來效率的損失——回想一下你拿到別人畫的CAD圖,圖層名稱跟顏色都和你的習慣不一樣,是不是會帶來麻煩?

由于這個麻煩并不是很大,可以被人們忍受。

BIM不一樣,它不僅是生產三維模型,還生產大量的非幾何信息,這些信息如果不能通過統一的標準來傳遞和交換,會給每一個參與者帶來很大損失,這些損失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就不像CAD那樣可以忽略不計了。

而本來可以通過BIM獲利的一方,就很可能要求遵循國家標準。

所以說,BIM國標的發布不會一夜之間顛覆行業,但未來你的客戶很可能會要求執行這幾本標準。

問:這么多本標準,都是什么來頭?第一本是《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這本標準已經發布,標準號GB/T 51212—2016,2018年1月1日開始實施。關鍵詞是「統一」。

它不屬于上邊的三個分類,它是對BIM模型在整個項目生命周期里,該怎么建立、怎么共享、怎么使用,做出了統一的規定,其他所有的標準都要以這本標準為基本原則。

它有點像憲法,只規定核心的原則,不規定具體細節。

這本標準,使用BIM的人員都需要了解。

第二本是《建筑工程設計信息模型分類和編碼標準》,對應著國際標準體系的第一類,分類編碼標準。

關鍵詞是「分類和編碼」。

這本標準直接參考美國的OmniClass,并針對國情作了一些本土化調整,它在數據結構和分類方法上與OmniClass基本一致,但具體分類編碼編號有所不同。

注意,這個標準是對建筑全生命周期進行編碼,不止是模型和信息有編碼,項目中涉及到的人、和他們做的事,這些也都有對應的編碼。

編碼分類中,模型和信息部分需要由軟件開發商、第三方工具的開發商寫入到相應的BIM軟件中,如果你致力于進行BIM軟件的開發,這本標準就必須參透。

如果你的項目里有自建構件或者制造商的產品構件,同樣需要給這些模型加入相應的編碼。

關于分類的其他部分,所有工程人員都有必要了解一下。

第三本是《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存儲標準》,它對應著國際標準體系的第二類:數據模型標準,國內主要參考的是IFC標準。

關鍵詞是「存儲」。

這本標準,需要關注的人相對來說就廣泛一些了,所有使用BIM軟件的人都得知道,自己要接手什么格式的文件,又把什么格式的文件傳遞給下一個環節的人,甚至你還得關注,你正在使用的軟件是不是跟得上這本國標的更新。

接下來要說的這三本都是執行標準,它們對應的是國際標準體系的第三類,過程交換標準。

這一類標準說的是實際設計和施工中數據的生產與使用,我國主要是借鑒IDM標準來制定它們。

咱們來一個個說一下:《建筑工程設計信息模型交付標準》,關鍵詞「設計」。主要對項目規劃、設計階段中BIM模型的命名規則、模型精細度,交付物等做了詳細的要求。

針對設計的各個環節,以及每個環節對應的LOD等級,應該包含哪些信息,它也進行了細致的規定,比如建筑基本信息、屬性信息、地理信息、圍護信息、水電暖設備信息等等。

設計人員可以根據項目的進展,來找到規范對應的模型精細度要求。

對于項目的設計人員,還有廣大的咨詢顧問,這本規范將是未來的必備品。

《制造工業工程設計信息模型應用標準》,關鍵詞「制造工業」。

這是一本專門面向制造業工廠和設施的BIM執行標準,內容包括這一領域的BIM設計標準、模型命名規則,數據該怎么交換、各階段單元模型的拆分規則,模型的簡化方法,項目該怎么交付,還有模型精細度要求等等。這一本比較特殊,它不是按照機構來劃分,而是按照分支行業來劃分的,標準中重點強調了,它專門適用于制造業工廠,不包括一般工業建筑。如果你從事的是制造業工廠的設計和建造,這本標準一定要關注。

《建筑信息模型施工應用標準》,關鍵詞「施工」。

這一本已經發布,標準號GB/T51235-2017,自2018年1月1日起實施。

這本標準面向施工和監理,規定其在施工過程中該如何使用BIM模型中的信息,以及如何向他人交付施工模型信息,這包括深化設計、施工模擬、預加工、進度管理、成本管理等等方面。

不用說,施工人員當然要關注和學習這本標準啦。

最后我們再給大家導讀一下已經發布的這兩本國標,讓你在讀的時候有一個清晰的思路,知道哪些點需要注意。

第一本是《建筑工程信息模型應用統一標準》,剛才說了,它是我國BIM標準框架里的「憲法」,后續的其他標準都是基于這本標準進行細化編制的。

咱們先過一下主要內容。

前三章總則、術語和基本規定咱們不細說。

第四章模型體系,規定了BIM模型中應該包含哪些基本信息,適應哪些項目階段,對軟件中的模型數字結構提出一個綱領性的要求。

第五章數據互用,這章是總體上提出不同軟件之間,不同項目階段和人員之間,該如何進行協作和交換。

關于模型數據的編碼和存儲,也只是幾句話提了一下總體要求,具體內容留給了后續的編碼標準和存儲標準。

第六章模型應用和第七章企業實施指引,是說工程項目中每個階段的人,該使用哪一類的軟件,關注哪一部分的BIM應用,同樣是只有綱領,沒有具體的展開。

這本國標你自己去讀,也就是這么多的信息,因為它是一個總則,具體到軟件開發和工程應用領域,都有更詳細的標準。

你需要精讀的不是它的正文部分,最重要的是它的條文說明部分,我們強烈建議你認真讀一遍。

條文說明里首先提到,目前中國BIM 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國內還缺乏一種BIM落地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用一款軟件、一個模型來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不可能的。

我國主張的方法是把整個BIM拆分成多個子模型、多種專業軟件,通過軟件之間的數據交換,來提高效率。

標準提出了一個概念叫P-BIM,還有跟它對應的P-BIM軟件,這個概念很大,咱們改天專門展開來講,你可以先粗略的理解為:以實踐為基礎的、本土化的BIM方法和軟件。

實現P-BIM軟件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按照BIM標準來改造國產軟件,提升它們的數字化能力,另一種是按照國內建筑業標準和管理流程,改造國外的軟件。

兩邊的軟件都向中間靠攏,互相補足,但大方向是不搞大一統的軟件,把重點放在解決不同軟件之間的數據交換問題上。

這部分表達了國家對BIM未來發展的核心態度,幾個關鍵點就是,按專業拆分軟件,不搞大一統,讓軟件符合現有標準和人員的操作習慣,一切以符合國情和可操作為基準,然后再從整體上解決數據互用的問題。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所有人該做什么還做什么,只是把原來的工作數字化,所有涉及數據交換和本土化的復雜問題,都應該由軟件商來負責解決。

這個核心理念,才是這本標準的靈魂。

下面再說說201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建筑信息模型施工應用標準》,比起上一本,這本標準的含金量就高得多了。畢竟他屬于實操的層次,提出的要求當然也更具體。

總則術語基本規定咱們不解讀了,你可以自己看一下,不過有一點值得一提,就是這本標準中的模型細度LOD的定義,和《建筑工程設計信息模型交付標準》中的定義是有沖突的。

第四章策劃與管理,講的是施工方該如何制定BIM策劃書,包括要做哪些事,安排哪些人,工作流程是什么樣的。如果你的公司不清楚BIM實施的具體流程,可以參考這一章來進行編制。

第五章施工模型,是在總體上規定用于施工的BIM模型中應該包括哪些信息,該按照什么原則創建和切分,不同階段的精細度要求,以及如何進行共享,這一章是下面八章在模型層面的綱領性內容。

第六章到第十三章是這本規范的重點,你不需要從頭到尾的看。

這幾章是把整個施工流程按先后順序分成十一項工作,包括混凝土深化設計、機電深化設計、施工模擬、預制加工、監理、竣工驗收等等等等,你只需要找到和你相關的那一章看具體內容就行。

這八章的內容都是按照這么個結構來講的:

第一是應用內容,就是這個施工流程里都有哪些工作需要應用BIM,比如在6.4中講到,機電深化設計中,專業協調、管線綜合、支吊架設計、預留預埋等工作,需要應用BIM。

第二是典型流程,會給出一張流程圖,告訴你怎樣順利應用BIM。

第三是模型元素,就是在這個流程中,使用BIM軟件的人需要保證模型中包含哪些信息。這里寫的非常具體,你照著套用就沒問題。第四是交付成果和軟件要求。就是從軟件和文件層面要求這個階段需要交付哪些東西,這里不僅是交付模型和圖紙,還包括一些過程記錄、報表等相關的資料,同樣也是講的很細致,完全可以直接拿來套用。

標準最后的附錄A你可以快速瀏覽一下,講的是施工階段不同LOD等級的模型中,都要體現哪些建筑構建,它們包含的幾何信息和非幾何信息都有哪些。

這些就是這本標準的主要內容,你按照這個思路去讀它,就可以啦。

好了,以上就是對國家BIM標準體系,和已經發布的兩本標準的解讀,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標準體系還沒有完成,尤其是第三個層次執行標準。

建造行業中有很多的細分行業,咱們可以看到面向制造工廠有一本獨立的標準,那面向市政、路橋等專業也很可能發展出完善的國標體系。

另外工程項目BIM應用中還有其他的參與方,比如制造商、造價、物業管理等等,關于他們的相關國標目前還沒有消息,相信也會逐步提上日程。


有正公司為客戶提供地下綜合管廊BIM咨詢服務,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歡迎致電400-029-3382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