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能運維系統
1.1 系統概述
在大城市中需要穩定的水、電供應,因此有完善管線管理數據庫與維護查詢系統就非常重要,而BIM技術與綜合管廊管理作業結合,以數字化整合式管理,輔助現場設備維護作業,供各權責單位在統一的BIM數字數據庫中讀取各種營運管理數據,使綜合管廊維護管理作業更趨完善。
綜合管廊管線數據種類繁多,故在建置數據庫及管理維護必須有一套制度化的管理規則及維護運作機制,使得主管單位日后在系統運作時有所依循,并考慮使用單位業務需求進行整體規劃,方俾便主管單位在執行業務及數據的管理上都能與國土信息系統互通而不抵觸,而達成數據共享共享的目標。
綜合管廊智能運維管理系統建置之目的,主要是用于綜合管廊日常營運管理維護工作,并建立系統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支出,提升綜合管廊設備之可靠度與營運維護效能,以達到延長綜合管廊設施設備之使用壽命之目標。
本系統之用戶分別為綜合管廊人員、各處綜合管廊現場維管人員,由于系統提供行政管理者、系統維護者、決策者讀取各自所數據,相對系統所要提供的功能也就不盡相同,所需的操作終端的硬件也不同,本系統包含桌面、Web及行動三部分,共同存取同一數據庫之數據。
整體計劃預計由收集資料建置綜合管廊BIM模型開始,先將既有數據數字化,考慮管線單位、管理單位與維護單位各層級應用,藉由信息平臺結合軟件開發,提供各所需的功能與權限,使BIM應用貫串管廊的全生命周期,預期效益如下:?
- 建立3D數化綜合管廊數據庫
- 提供各權責單位所需信息
- 串連綜合管廊圖說與維護紀錄
- 建立系統化管理流程與巡檢自動化
- 整合現場監控系統于BIM-FM 系統平臺
- 延長綜合管廊設施設備之使用壽命
- 降低管理成本支出與提升設備之可靠度及維護效能
1.2 系統設計
本計劃將建置綜合管廊智能運維管理系統將以BIM設施管理平臺,輔助執行綜合管廊日常營運管理維護工作,藉由BIM數化實現圖文結合功能,配合定期更新數據庫,提升系統信賴度與使用率,進而實現降低管理成本支出與提升營運維護效能,達到延長綜合管廊設施設備使用壽命之目標。主要工作包括: 管理流程邏輯化與數字化、分析綜合管廊系統分層架構、制定綜合管廊BIM模型標準、清查所需管理數據項與內容、分析管理流程,以及應用端軟件模塊開發等。
一、?綜合管廊系統架構:
BIM設施管理平臺系統主要是由綜合管廊BIM設施管理系統服務器及數據庫服務器來提供整體服務—可提供BIM模型、文件、圖說及GIS數據存取的空間索引服務,以及因特網瀏覽查詢服務。
圖(略)
二、綜合管廊系統功能架構
圖(略)
- 綜合管廊進入申請操作系統,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管線單位及維護管理單位之使用,管線單位申請進入綜合管廊作業時,需上網填寫「管廊進入施工申請書」后送審,管理人員確認資料無誤后核準并核發同意函予管線單位,同時通知維護管理單位準許辦理進入綜合管廊作業,待施工完成后,管線單位上網填寫「施工完竣報告書」送審,待管理人員確認數據無誤后,同意備查并存入系統數據庫。
- 綜合管廊設備財產維護管理系統: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及維護管理單位之使用,系統需提供管理人員建立綜合管廊「設備財產基本數據」,維護管理單位進行「設備管理維護(內巡)及巡查作業(外巡)」,依巡查結果,系統需自行產出綜合管廊主體結構及設備維修申請及會勘單,經管理單位派員會勘確認同意后,維管人員方可辦理維修,待修復完成后,維管人員填寫設備修復完成單,并交由管理單位派員確認同意驗收后,將該設備維修紀錄存入系統數據庫。
- 管線單位管理系統: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管線單位及維護管理單位之使用,第一次申請之管線單位需透過管理人員申請賬號后,持該賬號進入管線單位管理系統填寫「管線單位基本數據」后,經管理人員同意后,方有權限進入「綜合管廊進入申請操作系統」辦理綜合管廊相關作業。
??????? 依規定管線單位應規定檢修管理,并定期巡檢作必要之安全措施,且擬訂年度定期巡檢計劃,送主管機關備查。故系統需提供「定期巡檢計劃數據」上傳功能,以利各管線單位上傳數據,并能于網站瀏覽其上傳內容。管線單位應依其管線之特性,訂定專業設置維護規范。故系統亦需提供「管線專業設置維護規范數據」上傳功能,以利各管線單位上傳數據,并能于網站瀏覽其上傳內容。
- 維護管理廠商管理系統: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及維護管理單位之使用,系統應提供各年度契約、查核紀錄、違約罰款紀錄、人員值勤/異動紀錄之瀏覽功能,另需依契約單價、違約罰款紀錄及維修紀錄等數據產出估驗計價報告。另為有效管理維管人員值勤狀況,系統需能提供實際人員值勤紀錄。
- 綜合管廊空間出租管理系統: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及管線單位之使用,系統應提供可供租用管廊空間之查詢及費用試算予有意愿申請之管線單位。
- 綜合管廊法規查詢:主要系提供管理人員、管線單位及維護管理單位查詢/瀏覽相關法規內容之使用。
三、綜合管廊系統作業流程:
圖(略)
1.管線單位申請流程:
2.設備財產維護流程(維修):
3.設備財產維護流程(巡檢):
4.管理單位管理系統流程:
5.維護管理廠商管理系統流程:
6.綜合管廊空間出租管理系統流程:
7.綜合管廊法規查詢流程:
8.權限管理維護作業流程:
1.3 監控中心設計
監控中心包括綜合管廊監視系統中央控制設備及綜合管廊環境監測系統所需之區域數據收集站階層硬件、軟件供應、網絡傳輸階層設備等。
圖(略)
監控整合云系統可提供下列子系統功能,
- 前端感測與控制系統
- 可程序自動化控制器(PLCs)與傳輸系統
- 數據采集與監控系統(SCADA)
- 大數據云端運算分析平臺
區域數據收集站負責各類現場數據收集
一、?監視系統主控制設備:
1.中央監視主控制設備包括計算機主機、電視墻、中控臺、應用軟件、儲存裝置及網絡通訊設備等。
- 影像監控建置
建置影像監控點之基本數據,規劃至少須有監控點及攝影機兩項,以提供系統查詢及影像監控點數據發布之使用。
(1)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
A.監控點資料
B.監控點編號
C.監控點名稱
D.監控點坐標
E.數據傳輸方式
(2)攝影機資料
A.監控點編號
B.攝影機編號
C.攝影機坐標
D.攝影機廠牌型號
E.攝影機聯機信息
F.攝影機實時影像照月文件(JPEG)路徑
- 影像監控管理
規劃影像監控數據提供、儲存、查詢及介接之方式。
(1)影像發布
A.影像格式:須提供Motion JPEG 或MPEG-4 或H.264 格式之影像數據。
B.影像發布: 所發布之影像數據須可透過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介接,并應提供下列組件或數據:
a.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之播放組件。
b.介接影像數據程序開發之API 或SDK 。
c.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程序開發之范例程序代碼。
(2)影像儲存
監控點影像之儲存,須具有JPEG 及Motion PEG 或MPEG-4 或H.264 格式之影像數據,以提供場館內或其他外單位系統歷史影像調閱或查詢之用。采PEG 格式儲存之影像系定時擷取一張照月,以檔案覆蓋之方式儲存于文件夾中;采Motion PEG 或MPEG-4 或H.264 格式儲存之串流影像數據,系為常態儲存,保留時間至少一個月,儲存原則如下說明:
A.以時間點切割:串流影像數據原則上采用時間點切割方式儲存,以利應用系統調閱歷史影像時查詢之使用。
B.以檔案量切割:若串流影像采用時間點切割方式儲存將造成檔案量過大,不便使用者查詢瀏覽時,可改采以檔案量切割方式儲存,并記錄該檔案影像之起始時間及終止時間。
C.影像數據紀錄:以數據庫之數據表記錄串流圖像文件案之儲存信息,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須配合實際需求增加:
a.監控點編號
b.攝影機編號
c.影像起始時問
d.影像終止時間
e.影像文件名
D.若串流影像數據無法以時間點切割或以檔案量切割者,需另提供可掛載于應用系統、網頁瀏覽器及行動裝置之查詢接口,并依影像數據紀錄規定,儲存串流圖像文件案信息,以利影像調閱及查詢功能之運用。
(3)影像查詢
目的系提供場館內或其他外單位系查詢各監控點之實時現場影像或調閱歷史影像,歷史影像之調閱區間以實際影像存量為準。影像查詢應提供之項目如下:
A.影像播放程序:若串流影像須以額外特殊軟件播放者,須另提供可掛載于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的播放程序,以利串流影像之在線調閱。
B.影像轉文件程序:若串流影像須以額外特殊軟件播放者,須另提供可掛載于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的轉文件程序,以利串流影像之下載儲存。
C.影像信息發布:以網絡服務方式,發布影像信息(xml ) ,內容應包含監控點編號、攝影機編號、影像起始時間、影像終止時間、影像文件名等項目,以利單位內或其他外單位之系統介接,提供用戶查詢、調閱及下載監控點之影像數據。
4.影像自動差異分析及事件訊息通報
透過監管監控點架設的攝影機監看現場狀況,結合影像判釋技術,分析比對攝影機拍攝內容,分析比對后發現疑似有異常事件發生時(例如:管制區域內有人員非法進入),自動傳送異常訊息至監控系統或監控中心,由監控系統或監控中心進行后續之通報或處理。
(1)影像自動差異分析
A.運用監控點之攝影機或監控系統或監控中心之系統進行影像偵測及分析。
B.若分析之結果符合所定義之事件類別,應儲存當次事件之影像數據單元格式如下說明:
a.事件發生時間點前后之影像照片:至少4 張,格式為圖片文件,如JPEG 、BMP 、PNG 或GIF 等格式。
b.事件發生時間點前后之連續影像:事件后持續數秒之影像,格式為JPEG 或Mofion JPEG 或MPEG-4 或H.264。若文件格式為MPEG-4 或H.264 者,須另提供可掛載于應用程序、網頁瀏覽器、行動裝置的播放程序及可將影像格式轉換為Motion JEPG 之轉文件程序。
c.事件影像數據記錄:以數據庫之數據表記錄影像差異分析結果之信息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須配合實際需求增加:
c-1監控點編號
c-2攝影機編號
c-3異常事件編號
c-4異常事件時間
c-5異常事件檔案路徑
(2)事件訊息通報
以網絡服務方式,發布事件訊息通報信息(xml ) ,內容須包含監控點編號、攝影機編號、異常事件編號、異常事件時間、異常事件檔案路徑等項目,以利單位內或其他外單位之系統介接,提供事件訊息之通報及查詢等運用。
5.影像監控數據網絡服務(Web Service)發布
綜合「影像監控點基本數據建置」、「影像監控管理」、「影像自動差異分析及事件訊息通報」所述,影像監控數據之發布應包含有「影像監控點網絡服務發布」、「影像查詢之影像信息發布」及「事件訊息通報網絡服務發布」,以xml 之格式描述數據內容,茲說明如下:
(1)影像監控點網絡服務發布
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
A.監控點編號
B.監控點名稱
C.監控點坐標
D.攝影機編號
E.攝影機坐標
F.攝影機實時影像照月文件(JPEG )路徑
(2)影像查詢之影像信息發布
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
A.監控點編號
B.攝影機編號
C.影像起始時間
D.影像終止時間
E.影像文件名
(3)事件訊息通報網絡服務發布
數據建置項目應包含以下內容:
A.監控點編號
B.攝影機編號
C.異常事件編號
D.異常事件時間
E.異常事件檔案路徑
6.環境傳感器介接標準
有關環境傳感器數據之介接標準,應可依循環境資源數據交換平臺(以下簡稱CDX )所制定之格式進行數據交換服務。CDX 相關之使用申請、數據交換、數據庫字段及xml Tag 命名原則等規范,請參閱環保署環境資源數據交換平臺一入門手冊(http ://223.200.80.58/cdx/ Gettingstarted.aspx)之說明。
二、產品設備:
- NVR系統儲存主機
(1)硬件規格需求:
A.系統為服務器架構,Intel Xeon 四核心處理器(含)以上。
B.主機需提供2個Intel Xeon Processor 2.5GHZ(含)以上。
C.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8GB RAM(含)以上ECC 容錯功能。
D.系統內存可支持更正單位錯誤訊息,偵測雙位錯誤訊息。
E.可支持內接SAS或SATA HDD,另須提供至少512MB Disk Array 內存(含)以上。
F.提供2個電源供應器。
G.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H.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I.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Server或?Linux系統。
J.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K.可錄像、監看、回放、設定可同時進行。
L.主機接口及遠程軟件皆需為中文操作接口,并提供中文操作手冊。
M.可針對高達180以上支攝影機同時進行錄像與錄音。
N.內建DVD光盤燒錄機及SATA以上或SAS硬盤接口,可裝載至五顆以上高容量硬盤。
O.本案內建硬盤需具容錯功能。
P.主機面板具有LCD屏幕或LED燈號可顯示主機目前電源、硬件狀態。
(2)監看功能需求:
A.具實時監看功能每只30 FPS (60 field/sec/ch)。
B.須支持中文攝影機抬頭字符名稱輸入及顯示,配合實際需要至少輸入16個字符(含)以上并可隨時更改中文字型。
C.至少支持四種(含)以上畫面分割模式。
D.支持監看畫面局部數位2倍(含)以上放大功能。
E.具備分割群組跳臺功能,可于各種分割畫面時可依各攝影機重要性不同而設定。
F.管理者可以自行攝影機在電視墻分割畫面上的顯示位置。
G.具有樹狀目錄呈現的攝影機列表,按照本區單位分類方便管理。
(3)錄影功能需求:
A.須支持720*480(含)以上或520TVL(含)以上之錄影解析度。
B.使用MPEG-4或H.264等壓縮格式。
C.具有3種(含)以上解析度可供調整。
D.至少提供480FPS(含)以上之錄影張數。
E.每支攝影機皆可單獨調整錄影張數。
F.內建位移偵測功能。
(4)搜尋功能需求:
A.具備依日曆及時間輸入等兩種(含)以上方式。
B.可依據移動偵測列表觀看錄像數據。
C.主機端搜尋時須提供單畫面、四分割、十六分割兩種(含)以上回放搜尋方式。
D.須提供播/回放、快速播/回放、單張播/回放、暫停及停止等功能。
(5)網路功能需求:
A.具EtherNet網路接口,支持TCP/IP網路環境。
B.網路傳輸可支持ADSL(固定IP及DHCP)、LAN等環境。
C.可同時使用IE瀏覽器瀏覽及專屬遠程應用軟件。
D.支持遠程監看、遠程回放、遠程下載、遠程控制、已下載文件播放等功能。
E.可于遠程接口中得知主機所有狀態,含硬盤剩余容量、主機版本號碼、網路IP地址、攝影機狀態、位移偵測狀態、錄影狀態等。
F.遠程監控應可同一時間提供4組(含)以上不同使用者登入監看。
G.遠程軟件內建密碼保護機制,開啟密碼保護機制后可設定不同狀態。
H.遠程監控程序可實時監看、播放遠程檔案或播放下載后的檔案。
(6)安全功能需求:
A.提供硬盤壞軌自動偵測功能,硬盤故障時可于遠程接收故障警報。
B.可自定4組(含)以上用戶賬號及密碼,采用密碼授權方式進出系統,并可定義密碼至少四位數字(含)以上,并提供超過3種(含)以上用戶權力組合,便利管控各使用者之操作權限。
C.可設定錄像數據儲存路徑,系統可連接網絡儲存媒體、網絡附加儲存(NAS)、磁盤陣列(DAS)、磁帶機等相關儲存設備。
(7)儲存功能需求:
A.儲存系統需為標準19”機架式,單機可裝置12 顆(含)以上硬盤。
B.控制器具備2組SAS 寬端口或光纖信道、2 組以太網絡Gigabit?Ethernet?(含)以上主機連接信道,提供錄像監控主機DVR、NVR 或影像管理主機等做視訊錄像、回播與長時間存放連結使用。
C.控制器并提供1 條SAS 寬端口通道,可串接多臺擴充柜,能隨需求擴充容量,供錄像數據存放。
D.需支持2GB?ECC(含)以上數據高速緩存。
E.需符合Serial?Attached?SCSI?(SAS)傳輸標準。
F.支持常用操作系統操作環境,供錄像監控主機DVR、NVR 或影像管理主機VMS存取。
G.需提供一個月(含)以上儲存之容量,供遠程各影像回存之檔案。
2.網絡管理伺服主機
(1)系統為服務器架構,Intel Xeon 四核心處理器(含)以上。
(2)主機需提供2個Intel Xeon Processor 2.5GHZ(含)以上。
(3)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8GB RAM(含)以上ECC 容錯功能。
(4)系統內存可支持更正單位錯誤訊息,偵測雙位錯誤訊息。
(5)可支持內接SAS或SATA HDD,另須提供至少512MB Disk Array 內存(含)以上。
(6)提供2個電源供應器。
(7)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8)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9)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Server或?Linux系統。
(10)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11)內建DVD光盤燒錄機及SATA以上或SAS硬盤接口,可裝載至五顆以上高容量硬盤。
(12)內建硬盤需具容錯功能。
(13)主機面板具有LCD屏幕或LED燈號可顯示主機目前電源、硬件狀態。
3.EM數據伺服主機
(1)硬件規格需求:
A.系統為服務器架構,Intel Xeon 四核心處理器(含)以上。
B.主機需提供2個Intel Xeon Processor 2.5GHZ(含)以上。
C.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16GB RAM(含)以上ECC 容錯功能。
D.系統內存可支持更正單位錯誤訊息,偵測雙位錯誤訊息。
E.可支持內接SAS或SATA HDD,需提供2TB以上容量,其容量為作RAID 5架構后,另須提供至少512MB Disk Array 內存(含)以上。
F.提供2個電源供應器。
G.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H.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I.內建DVD光盤燒錄機
J.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Server或?Linux系統。
K.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4.電視墻控制伺服主機
(1)硬件規格需求:
A.系統為服務器架構,Intel Xeon 四核心處理器(含)以上。
B.主機需提供2個Intel Xeon Processor 2.5GHZ(含)以上。
C.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16GB RAM(含)以上ECC 容錯功能。
D.系統內存可支持更正單位錯誤訊息,偵測雙位錯誤訊息。
E.可支持內接SAS或SATA HDD,需提供2TB以上容量,其容量為作RAID 5架構后,另須提供至少512MB Disk Array 內存(含)以上。
F.提供2個電源供應器。
G.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H.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I.內建DVD光盤燒錄機
J.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Server或?Linux系統。
K.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2)軟件功能需求:
A.管理者可以自行攝影機在電視墻分割畫面上的顯示位置。
B.最多可達8 個(含)多屏幕顯示。
C.電視墻屏幕組成最大:900個。
D.預先設定屏幕分辨率大小。
E.分割畫面:至少100分割。
F.本案需提供外部顯示連接至少6 Port以上。
5.監視系統工作站主機、警報計算機主機、環境監測計算機主機、保全計算機主機、文書工作站主機
(1)規格需求:
A.第4代Core i7 3.6GHz(含)以上。
B.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8GB RAM(含)以上。
C.需提供1TB以上之硬件容量。
D.提供鍵盤組及光學鼠標。
E.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F.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G.內建DVD光盤燒錄機
H.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或?Linux系統。
I.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J.需提供游戲桿控制專用軟件及游戲桿硬件
K.需提供MS Office 專業版最新版
6.網絡管理主機服務器
(1)規格需求:
A.系統為服務器架構,Intel Xeon 四核心處理器(含)以上。
B.主機需提供2個Intel Xeon Processor 2.5GHZ(含)以上。
C.系統內存容量至少可達8GB RAM(含)以上ECC 容錯功能。
D.系統內存可支持更正單位錯誤訊息,偵測雙位錯誤訊息。
E.可支持內接SAS或SATA HDD,需提供1.5TB以上容量,其容量為作RAID 5架構后,另須提供至少512MB Disk Array 內存(含)以上。
F.提供2個電源供應器。
G.具備Gigabit 網絡端口。
H.具備2 Port PCI-Express (含)以上。
I.內建DVD光盤燒錄機
J.操作系統需支持Windows Server最新版本。
K.主機通過FCC、CE或BSMI電磁兼容檢驗標準。
- 24吋彩色顯示器
尺寸:適用于監控中心之24吋(LED)彩色監視器。
- 60吋彩色顯示器
尺寸:適用于監控中心之電視墻彩色監視器。
規格:采窄邊框設計及采用側光式LED背光,影音輸入端子具HDMI及D-sub接口。
- 彩色激光打印機
(1)型式:多功能復合機(打印、影印、掃描、傳真、網絡分享)。
(2)分辨率:ImageREt 3600。
(3)打印速度:黑:20PPM / 彩:20PPM (A4)。
(4)緩沖存儲器:128MB。
(5)紙匣:A4紙匣。
(6)連接接口:USB界面。
(7)電源:AC 110V/60HZ。
- 10G網管交換器
(1)設備本身具有24個RJ-45 10/100/1000 ports埠(含)以上及2個SFP+Gigabit/ 10 Gigabit uplink ports(含)以上。
(2)需提供88Gbps(含)以上之系統背板交換帶寬。
(3)于Layer2或Layer3提供線速(Wire Speed)交換能力。
(4)網絡第二層(Layer2)功能:
A.至少支持8K(含)以上之MAC(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ed。
B.支持4K(含)以上IEEE 802.1Q標準VLANs。
C.具備IEEE 802.3ad Link Aggregation (LACP)匯集鏈路能力。
(5)網絡第三層(Layer3)功能:具備IPv6路由能力。支持路由協議OSPFv3、RIPng。提供DHCP Relay功能。
(6)具備SNMP、RMON與Web接口網管功能,并可提供使用分析、事件紀錄、韌體更新、組態設定備份及回復等功能。
(7)具備TDR(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時間區域反射法)功能,發送信號偵測網絡線路是否斷線,與判斷網絡線斷線位置等功能,或符合ITU-T Y.1731規范,具備障礙與效能監控功能,偵測網絡線路是否斷線,與判斷網絡線斷線位置等功能。
(8)須提供滿裝的SFP-10G-LR(SFP+)模塊。
- 路由器
(1)硬件接口:
獨立主機本身提供2個(含)以上10/100/1000Base-T自動偵測之以太區
域網絡接口。
(2)硬件功能:
A.具備路由通訊協議RIP v2、OSPF v3、static IPv6 routing。
B.具備NAT地址轉換功能。
C.具備SNMP與RMON標準、Telnet、Console Port控管及WEB管理接口。
D.具備virtual routing instances (VRF)、IPv6 unicast、IPv6 multicast、
IPv6 access lists support、IPv6 ACL。
E.具備Virtual Router或Logical Router或Virtual Routing功能,使相同或重迭IP地址不沖突。
- 影像監視機柜
(1)19吋35U標準儀器設備機柜。
(2)鋁擠型合金主體框及鋁柱:須能符合標準國際規范置放機架式服務器:
(3)儀器設備裝置固定槽,固定槽材質為冷軋鋼板,結構堅固,配合夾持螺母組合,可調整替換并保持良好垂直水平度及安全性。
(4)鋁合金框壓克力前門(附鎖),鋁框后鐵門組,左右固定式側板,屋頂,煞車活動輪,散熱風扇組1組/2 PCS(頂置式),3孔8座安全電源插座1組,面板螺絲及墊片等。
(5)冷灰色粉體烤漆厚度60μm以上。
(6)依儀器設備安裝之需求應提供以下之配件:a.鋁合金支架組b.支撐板組c.2U承板d.抽拉支撐板。
13.控制器
復聯可程控器(Redundant PLC/DCS)
(1)功能概述
復聯可程控器系由二組相同的控制器組合而成的Redundancy架構,且每一組控制器至少具有個別的中央處理模塊CPU、電源供應Power Supply、通訊裝置Communication Unit、內存Memory及框架Base Unit等單元。當主中央處理模塊CPU故障時,備源中央處理模塊應能自動啟動,以維持系統繼續正常運轉,其主要規格如下:
A.控制器為一微處理器型式,所有硬件皆模塊化設計。
B.單元須提供隨機存取內存(RAM)及Backup電池或非揮發性(Nonvolatile)的內存,以保證程序不會因停電或故障而消失。
C.控制單元間必須使用同等式通訊架構(Peer To Peer Communication)互相傳遞數據,不得使用主仆式通訊架構(Client-Server Communication,如Point To Point)。
D.控制單元的電源供應模塊及控制網絡需為復置式,其電源須接自UPS。
E.時鐘同步功能﹕本分布式控制系統須能定時下傳對時指令給所有的工作站、操作臺、控制單元,使得全系統之時間保持在每秒的同步。
F.防噪聲干擾及耐電壓能力必須符合國際標準,或承受3伏/毫秒(V/mS)之電磁干擾(無線電波干擾)及3G震動之能力。
G.產品供貨商必須提供相關國際規格測試報告,且產品須曾成功地應用于相關產業或一般工業工程上。
H.通訊架構網絡應采用環狀或星狀光纖網絡聯結交換式集線器方式。區域性實時網絡架構具有兆位之傳輸速率,可使計算機、控制器、或其他人機界面共同同步使用并分享信息。
I.安全設計
(A) 本控制系統在提供一可靠的、可預期的(Deterministic)控制系統,控制器具備完善的復聯機制以提供一可靠的控制系統,控制器之設計可保證所有之程序可在所須之時間內執行完成以提供一可預期的系統效能。此復聯控制系統須提供獨立的復聯模塊并以光纖通訊,當控制系統必須自動切換至備援控制系統繼續執行控制功能時,切換時間零中斷,且所有系統之輸出(Output)應不受此切換動作之影響,能維持切換前之狀態,監控系統能穩定無沖擊(bumpless)繼續運轉,復聯式熱備分主機切換時,IP位置需能自動切換以減低SCADA主機聯機復原時間。
(B) 本復聯式(Redundant)控制系統須采用雙套控制器、雙套通訊模塊、雙套電源之標準復聯式架構,控制器須各自安裝于獨立且各自具備獨立之電源以提高系統之可靠性。
(C) 本系統之所有IO模塊均須支持熱插入能力,能于送電狀態下更換,以利操作維護工作之執行。
(D) 復聯可程控器應有當機安全保護之設計,控制單元的損壞,須不會影響到操作站的正常操作。
(E) 復聯可程控器必須包含有只讀存儲器(ROM)、隨機內存(RAM)或閃存(Flash Memory),隨機內存需含有后援備用電池,電池更換時不可影響系統之操作,若有較佳之儲存方式應提出差異說明。
(F) 復聯可程控器需具系統自我診斷程序??刂茊卧獧z出之任何問題都要存入自我診斷程序數據緩沖器中,所有的異常與錯誤訊息都能產生警報,并完整地由通信接口傳送。
(G) 復聯可程控器間之信號傳輸,應透過整廠光纖以太網絡做數據、訊息與控制信號間之傳遞。所有復聯可程控器應具有跨層級及權限讀寫能力,無論在手動/自動、本地/遠方及其他模式讓中央控制指令可直接下達至所指控制器。
J.工作環境:
(A) 溫度:0~60℃。
(B) 濕度:5%~95%。
K.符合CNS 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之質量系統UL、CE認可證明,以確保產品使用質量。
(2)主機(Processor)規范之要求
A.CPU:至少32bit。
B.內存:至少32M Bytes。
C.具運轉、CPU 正常及系統故障指示燈。
D.I/O 處理容量:至少須符合I/O 菜單內所列I/O 容量,需包含日后擴充設備時至少預留20%之擴充容量。
E.具有RS-232及Ethernet通訊接口,提供計算機及程序書寫器使用,重要設備監控須提供硬件IO復聯能力。
F.具有不斷電拔插模塊功能(Hot-Swap/Hot-Insertion)。
G.具有符合IEC 1131-3(IEC-61131)規格之窗口式模塊化程序規劃編輯軟件,可程控器至少須具備下列指令應用軟件功能:
(A) 控制功能:PID 控制、ON/OFF 控制。
(B) 浮點運算功能:平方根、SUM、MULTIPLY、DIVIDE。
(C) 邏輯功能:TIMER、FLAG、COUNTER、AND、OR、NOT、XOR。
(D) 警報功能:HIGH、LOW ALARM。
(E) 流量累積器(Flow Totalizer)可程控器必須提供積分運算功能指令,以精密計算并累積瞬間流量。不得利用操作站計算機圖控軟件演算,以避免計算機當機而無法作流量累積功能。
(F) Battery-backed clock 具有年、月、日、時、分、秒時鐘功能。
(3)輸入/輸出控制單元
依功能需求可包含下列各類接口模塊,含I/O表所列之RS-232 /RS-485
通訊接口,并須提供框架、電源供應器及配件等。I/O模塊提供帶電插拔
功能,可在不需停電狀況下更換I/O模塊,其主要規格如下:
A.數字輸入模塊
(A) 輸入形態:DC 24V或AC110V。
(B) 每一點狀態有LED 指示。
(C) 點數:16 點(含)以下。
(D) 模塊化設計,可分離式接線端子,以便故障時可快速更換模塊。
B.數字輸出模塊
(A) 輸出形態:晶體管或干接點。
(B) 每一點狀態有LED 指示。
(C) 點數:16點(含)以下。
(D) 模塊化設計,可分離式接線端子,以便故障時可快速更換模塊。
C.模擬輸入模塊
(A) 輸入形態:提供0/4~20Ma或-10V~+10V 選擇。
(B) 點數:8點(含)以下。
(C) 模塊化設計,可分離式接線端子,以便故障時可快速更換模塊。
(D) 信號分辨率:至少15bit。
D.模擬輸出模塊
(A) 輸出形態:提供0/4~20mA、-10V~+10V 選擇。
(B) 點數:?8點(含)以下。
(C) 模塊化設計,可分離式接線端子,以便故障時可快速更換模塊。
(D) 信號分辨率:至少15bit。
- 扇形中控臺
(1)尺寸:詳設計圖(依現場放樣調整并提送制作承認圖送審).
(2)材質:冷軋鋼板1.2mmt(含)以上.
(3)操作臺面:高密度之防火塑合板.
(4)附門、鎖及散熱沖孔.
(5)粉體涂裝或烤漆.
(6)附屬裝置:屏幕支撐懸臂、計算機托架、UPS支撐座、散熱風扇、感應式日光燈10W、多孔接地型插座.
15.計算機桌(OA辦公桌)
(1)尺寸:W140xD70xH74 cm.
(2)材質:桌板為高密度之防火塑合板制成/上下底腳為鋼制.
(3)顏色:象牙色或淺灰色.
(4)配備:鍵盤抽屜x1、活動柜x1.
16.活動椅
(1)規格:有扶手中背OA辦公椅
(2)尺寸:W40~52*D63*H90~102 cm.
(3)材質:皮革軟墊.
(4)顏色:黑色或業主指定.
(5)配件:扶手、五爪滑輪、氣壓桿.
1.4 地理信息系統
管線資料庫建置目的在于建立管線管理及地理信息,使未來進行建設工程時能有一精確之地下管線資料,避免施工時造成錯挖管線等事件發生;重大災害發生造成地下管線損壞時能在最短時間內精確掌握損害位置;公共管線信息化為跨單位管理的基礎,可減少資源浪費,提升行政效能。管線經營問題可視為一種空間問題,而解決問題之環境決策亦即一種空間決策。目前能有效協助做好空間之工具即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公共設施管線分為電信、電力、自來水、下水道、瓦斯、水利、輸油及綜合管線等八大類,隨著都市的發展及人口的成長,道路施工頻繁,管線挖掘案件增加,不僅造成交通阻塞及環境污染,亦會導致管線公共安全事件。而對于民眾來說,重復的開挖道路,工程施工,亦嚴重影響民眾的生活質量及行的權利與安全,公共管線管理問題已造成人民對于政府施政期間的負面因素;如何有效管理公共管線亦成為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關注重要施政議題。
地理信息系統開發即依照「國土信息系統公共設施管線數據庫標準制度規范」并考慮使用單位業務需求,進行整體規劃,方俾便政府主管單位在執行業務及數據的管理上都能與國土信息系統互通而不抵觸,而達成數據共享共享的目標。
依據目前之公共設施管線數據庫各分類數據及其屬性,其中08 綜合管線分類經本計劃探討后,對于日后實施之綜合管廊管理有略嫌不足之處,故經重新檢討建議修正其相關屬性數據。而綜合管廊依重新依據管道特質區分為01 干管、02 支管、03 電纜溝、04 電纜多孔管溝、05 監控中心五個小類,其各管段所關連屬性數據可查詢「國土信息系統公共設施管線數據庫標準制度規范」之規定。
為促使未來公共管線資料庫可以永續建置,故對于既有管線資料必須在現況限制下,做最佳的資料建置,故設計外業孔蓋測量作業,以確認各管線相互間之絕對位置,在輔以管線圖形資料繪制作業,透過良好的標準作業流程設計及規定,使建置資料質量具一致性,并作為未來新設管線資料維護作業的基礎。
一、管線資料庫配置
為求資料能相互流通運用,公共設施管線資料庫建置原則為依循所訂定之規范為基礎,其中,管線資料庫之相關規格,乃配合道路或管線單位之需求,其管線圖資建置作業流程如下圖所示。資料之建檔及整合,依照上述圖資作業流程可分為下列各項處理。
- 管線資料搜集、匯整進行資料庫建置前,先以提供之1/1,000 航測地形圖作為基本圖,制作圖幅接合表,再將搜集和匯整后之管線圖及相關臺帳資料制作成管線索引圖以作為數化和資料庫建置時之依循。
- 各類孔蓋位置測量作業:采用全測站數值測量定位,所使用之控制點乃縣市政府提供之1/1,000航測地形圖之控制點,控制點經檢測無誤后,再以其控制點布設導線網,再依據先前所布設之導線點及控制點測設人、手孔之位置,其坐標成果為大地坐標系統。
- 各類孔蓋、管線基本圖數化及轉繪:
- 將各類管線之孔蓋位置測繪成果與1/1,000 航測地形圖進行套繪,完成管線基本圖。
- 再以各類孔蓋為基準點與管線原圖之孔蓋位置對應,將各類孔蓋之管線路徑按比例繪制到管線基本圖上。
- 管線路徑位置,應依據周圍建筑線或人行道界線或其他明確地物之比照對應,忠實轉繪到管線基本圖上。管線路徑系依管線單位提供之圖形資料,再以測量之人、手孔位置作核對作業,并進行繪制動作,原則為直線繪制,若管線單位提供資料為明顯轉折,則依其線形繪制。
- 現地測量時,孔蓋因特殊情況遺失或遭覆蓋,而與原圖對照不符,應按管線單位提供之管線原圖繪制并以圖例注記表示。
- 管線孔蓋之測繪成果若與地形圖套迭如不吻合時,仍保留測量成果,因其為正確之測量值,其注意事項直接在圖面上作使用說明。
1.5 BIM系統
一、BIM整合管理技術計劃
BIM整合管理是將原來的管理方式加以邏輯化,使其既有流程能于計算機中執行,在數字化的過程中,分析綜合管廊系統分層架構、清查需要管理之數據項與內容,以及分析管理流程,最后就是將以上數據數字化并結合現有資源,建置平臺系統供用戶查詢與分析。本計劃雖為長期計劃中的第一期,在規劃系統架構上仍須以整體計劃目標為考慮,以下將分別加以說明。圖(略)
1.分析營運管理數據與流程
每種領域的營運管理都有各自的專業與流程,要開發出適用軟件,事前的需求了解就顯得重要,本計劃將采用問卷調查與單位訪談兩種方式,于執行前先將與各相關單位進行問卷調查,再依據不同權責單位進行面談以確認需求,將所收集的數據整理分析后集結成冊提送,并配合審查意見修正,使模型與系統均能發揮預期的功能。
2.研擬數化與邏輯化方法
要由既有的管理方法,落實為數化計算機來執行,就需要根據需求結論,由各專業工程人員所屬權責工作下研擬出數化邏輯。以BIM模型建置為例,須依據信息含量與系統功能,經由邏輯化以層級式的方式來建置模型,以確保BIM模型的內含信息足夠維護管理使用。以目前需求書分析。
3.建立建模標準與建模流程
由于系統將涵蓋數條綜合管廊,為使每條綜合管廊BIM模型質量均能一致并符合需求,于開始建置之前就須先制定建模標準,與建置標準設備組件庫,BIM模型建置均須依據建模流程與標準,才能符合使用目的,過度的細致量體與信息負載僅會增加后續應用與硬件升級的問題。本計劃所出的標準成果亦會應用于管廊標準段模型中,以有效檢討標準是否合宜長期計劃。
(1)模型設備信息
目前模型系統分類層級規劃如下,主要的管理方式為依據所需管理的管線選取,開起模型后執行記錄、派修等功能。
(2)樣板與命名標準
本計劃模型單位將采用公尺與圖說同,樣板標準原點將依據綜合管廊之大地坐標系統(或其他指定系統),使模型建置位置與實際地理位置相同,以利于后續都市規劃時可整合再利用。文件格式符合IFC交換格式;另外文件名與對象名稱亦會以原始圖說命名為基準,再根據需求訪談調整,以確保命名原則通用易懂。
(3)模型細致度及信息內容
本計劃除建置綜合管廊模型,亦須建置綜合管廊之BIM組件庫,模型涵蓋管道、特殊部、附屬設施及纜線與管,模型建置程度以LOD(Level of Development)定義,LOD100系指模型可表述位置、建筑類型、量體容積與面積建蔽之概算;LOD200系指空間機能區分及限制條件下空間尺寸確認;LOD300系指建蔽、容積、尺寸、色彩計劃、構造與界面之確定;LOD400系指模型依據施工圖說建置;LOD500系指模型完工相符,并含帶產品信息如廠牌、型號。
4.平臺延伸軟件與開發客制化功能
由于平臺提供行政管理者、系統維護者、決策者讀取各自所數據,相對系統所要提供的功能也就不盡相同,所需的操作終端的硬件也不同,以維護者立場說明,其終端機為平板或手機較為適合協助,相對為使平板或手機能執行系統,就需要軟件整合開發,同時將終端數據再度回傳于大數據庫中,使數字化數據累積與分享,另外考慮報表格式等,也需要后續的客制化開發,才能使系統與預期相符,同時增加實際效益。
有正公司為客戶提供地下綜合管廊BIM咨詢服務,綜合管廊監控系統、管廊運維管理平臺。歡迎致電400-029-3382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