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BIM?什么是“假”BIM?之前香港建筑信息模擬學會副主席馮樹堅是這樣說的:「三維模 – 非 BIM 也。CG (Computer Graphic) – 非 BIM 也。 有其型而沒其神 – 非 BIM 也。有型,有量,能碰;乃半 BIM 矣。有型,有神,有務,乃真 BIM 也?!?/span>
在我們顧問服務中也會遇到客戶詢問相關的問題:「我們只需要在結案的時候建一個模型交給業主,沒有其他的產出需求…;或者是相關廠商說:「這場我們做后 BIM」,以接口整合與圖說產出的目的看來,做假(后)BIM 除了應付合約之外根本沒有其他意義,反而加重項目成本,業主也覺得 BIM 對項目一點幫助都沒有;產生一個惡性的循環,業主因看不到成效越來越不想花費成本,而執行端又因成本考慮便建一個假模型應付業主,沒有一方獲益。

讓項目的 BIM 執行變得困難又充滿挫敗感的原因之一,就是我稱之為「假 BIM」的存在?!讣?BIM」扼殺了使用 BIM 的初衷,且讓業界傳出諸如「BIM 更花錢」或「BIM 很昂貴」以及「BIM 很難用」的風聲?,F實中,使用「假 BIM」的人遠比你想象的要多,那些對 BIM 抱持信任的客戶們,則因為辨別不出真偽而無辜地上當。
什么是「假 BIM」?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需要先解釋一下傳統流程與 BIM 流程間在設計及施工信息的建立、管理與交換作法的不同。
傳統的做法
設計和施工信息的傳統交互流程會涉及到「圖說」(Documents)、各自單獨產制的 2D 圖紙、明細表和規范要求等的制作。按照傳統流程,有關建筑主體和細部的信息會多處產出在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大樣圖與明細表中,以及規范要求的說明中。需要人工檢查這些圖說以確保它們的一致性。而過程中間的變更修改,都必須在這些各自獨立的圖說中進行協調。而此一過程很容易出現人為失誤,在圖說中產生沖突,導致誤解、延遲、變更、成本超支和爭議等問題。各階段之間的信息傳送通常是紙本,或「圖說」的靜態數字備份文件(如 PDF)。這并非可提取、查詢或編輯的數字化數據,所以項目的其他參與方需要花費時間與成本在各自的系統重建這些數據,而這些恰好是 BIM 能解決的問題。
BIM 的做法
BIM 的做法是建一個數字化虛擬 3D 建筑模型,虛擬構件(組件)與真實的構件是相互對應的,相較于上述的傳統作法,你只需在 3D 模型中建立一次建筑構件,模型中每個對象,都是一個數字「容器」,包含了關于對應構件的所有信息。在虛擬 3D 環境中,人們可以環顧四周查看并一目了然要建的建筑是什么,以及各構件的關連性。BIM 軟件甚至能發現對象間的沖突,點擊對象,就能看到所有相關信息。你也可以查詢或將這些信息取用于其他工作上,如項目規劃或者工期排程估算(4D BIM)以及成本檢查(5D BIM),詳細的結構性能與、能耗分析(6D BIM)等,或營運管理(7D BIM)。換句話說,只需要建立一次對象,將來就可使多人在多用途上多次的運用。當然,也不要忘了我們要輸出的「圖說」——圖紙和明細表都是從模型中導出來的「視圖」,而導出只是出于需要記錄(真正的價值都在模型而非圖文件)。因所有信息都源于同一個模型數據庫,它們都是自動協調的。如果需要修改,只要在模型中進行一次修正,所有「圖說都會自動更新」,不需要手動各自修正后產出。
對比傳統作法和真 BIM 的做法后,真 BIM 的效率明顯較高,因此也會更加省錢省時。3D 模型對于大家來說都更容易理解,也帶來更好的設計協同,降低了誤解、延遲、變更、成本超支和爭議等問題。
那么,什么是「假 BIM」?
現在你已理解了上述二者間的差異,現在讓我解釋一下什么是「假 BIM」了。出于各種原因(缺乏技術、缺少資源或想要反復利用傳統數據等),有些公司繼續用傳統模式作業,如果客戶有要求,再給這些作業套上 BIM 外殼。也就是說,他們是在事后才制作 3D 模型,換句話說是在傳統的繪圖、明細表、規格等基礎上再加工產生 BIM 模型。如此一來自然會增加費用、作業時間、挫敗和困難度。因所有圖資的來源都是各自獨立的,要讓所有的信息都正確的回到模型中有相當的難度,模型本體就有錯誤也就代表未來圖說、數量和模型之間可能會有沖突。然后這些沖突會不斷產生誤解、延遲、變更、成本超支和爭議。因此「這個冒牌的 BIM」無法真正地解決傳統作業模式下的任何問題。
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真正的 BIM 不是套在傳統方法之上就能實現的,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一種能讓所有人受益無窮的替代方法,但前提是項目所有關系人都用這種方式。不幸的是,一些公司堅持使用「假 BIM」,不給客戶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 真 BIM,進而扼殺了使用 BIM 的效益。好了,關于什么是BIM?什么是“假”BIM?就為大家介紹這么多,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幫到大家!